1 / 7
文档名称:

“民乐之王”.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乐之王”.doc

上传人:jactupq736 2015/9/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乐之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乐之王”
琵琶被人们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为中国人接纳并加以改进,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琵琶已经成为我国最引以为傲的独奏乐器之一。
历史上所谓的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指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二字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悠久的历史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诸史载的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是说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为“批”,向后挑进称为“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被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典略》记载:魏文帝“尝令郭后奏琵琶,延诸贵人共听之
”。至于“琵琶”之称的正式出现则大约是在魏晋时期。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而阮咸或阮则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六世纪上半叶传入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被称为“胡琵琶”,其形状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琵琶成为当时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也渐渐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曾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随之又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及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
“拨若风雨”,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当时唐太宗最看重的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