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8/11/14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用心去感化学生”
  这篇案例的题目是“用心去感化学生”,作者的意图是想从守纪律的角度,来说明自己是如何“用心去感化学生”的。
  说实在的,未读内容之前,就从案例题目上看,我们一定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求学精神,想学学作者是如何用心去感化学生的。但是当读了内容后,我们需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做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文章共有六段内容,前两段表现了作者有想法、没办法的困惑与无奈。尤其第一段表现出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期望过高的韵味,作者想追求学生做到自律,制定班规、班法、班级公约、值日班长制度等等,但是好景不长,仍使这样教育方法的老师如此困惑。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老师没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爱玩是天性,但是不能随时随地、无节制地玩下去的办法,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他们所需进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中玩,玩中学,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尤其要看到学生具有的而自己身上不具有的优点,要始终看到学生比自己强,或者把自己看成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这样就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高效地完成了学****任务,想担心纪律问题都不用操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自己能办到的才要求别人去做;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先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当教师的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权利、有说服力地去要求学生。
  第二段内容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更一发不可收拾,还没找到“用心去感化学生”的好办法,但一旦发现学生大吵就已经怒火中烧。从初一到初三,在作者本来还很困惑的情况下,自己在自****时间竟然接了一个电话,导致学生吵个没玩。试想,“接电话”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认为是小事,但是正是因为小事办不好,大事无法办。如果老师在接电话时礼貌性地与学生说声“对不起,老师接个重要电话”,那学生想吵都很难,因为他们也许边做作业边想关心老师接的何方电话?也许让老师的礼貌打动了学生的心理,更加做好样子给老师看。这样就达到老师想用心感化学生的目的。手段与目的的一致,自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可是,毕竟上课或上自****是不能接、打电话的。我们平鲁三中的教导主任武善文老师与贾兴主任百分之百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手机在任何上课期间都会放办公桌上的,也不怕别人好奇地“偷”看,就像人家也没有隐私一样。上课时拿手机的老师实际上应该感到惭愧(包括我自个儿),所以,学生大吵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本身不够自律,没有做好榜样给学生看,更谈不上用心去感化学生了。
  第三段内容表达了作者理智战胜情感的心理活动,由大怒到想冲动,想找大吵之人狠狠批一顿,但是无数次经验告诉他的是不能发怒,毕竟快三年呀,作者总结出:发怒不仅起不到长远作用,还是用别人的过错在开自己的玩笑,那时做教师的就丢了尊严了呀。至于作者想到“批评后的工作更繁琐,不合算”,我想这样的出发点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教育学生与自己不是用合算来称量的,也就是说这一段仅仅是强牵的理智压过了发怒的情感,其实真正意义上还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呢?只不过因为稍微理智会离目的渐渐地进了一步,本段最后一句说明,这样的老师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在过高期望学生懂得“自律”的重要性。怕死了,十足的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