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庆阳市宁县乡土地理
李阳
2010年4月
地理概况:
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西临泾、蒲二河,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中文名称:宁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
电话区号:0934
邮政区码:745200
地理位置:甘肃东南边境
人口:483069人
气候条件:大陆性高原气候
区域简介
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宁县是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全县有汉族、回族、满族等。
县域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耕地96万亩,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温润适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C,无霜期170天左右。
宁县辖: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湘乐镇、新庄镇、盘克镇、米桥乡、良平乡、中村乡、太昌乡、焦村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九岘乡、春荣乡;以及国营湘乐林业总场所管盘克,九岘,梁掌,桂花塬,罗山府,湘乐六个国营林场地界。
气候:
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物产富饶。属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年日照2375小时,无霜期160—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境内有马莲河、泾河、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
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宁县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出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享誉国内外。近年来,果产品系列开发已成气候,年加工杏脯、枣脯、桃脯等果制品20多种6000余吨,有多种产品获部、省级奖,销往全国,走出国门。黄花菜产量居全市之首,质量为西北之冠,被外贸部命名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荣获出口产品荣誉证书。薄皮绵核桃具有仁饱、味香、含油量高的特点,备受外商欢迎,畅销不衰。早胜牛名扬四海,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名牌畜种。境内盛产各种中药材,有69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种列入出口商品。生长在子午岭密林深处的羊肚菌、黑木耳极其珍贵。
新近探明,县境西北部有油,东南部有煤,属西峰油田和陕北煤矿的一部分,开发前景诱人。
历史文化:
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九龙河畔的董庄村,有一处距今约六千多年历史的仰韵文化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炭化粟粒,是庆阳市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谷物。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境内桥山(即子午岭)一带活动,同北地人岐伯论医,形成《祝由科》,进而被整理成《黄帝内经》,后世尊岐伯为医学鼻祖,称中医为“岐黄之术”。黄帝原冢就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夏商时期,宁县属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庆阳府志》载:“夏桀二十二年公刘迁豳”,在宁县城西庙嘴坪筑公刘邑,建古豳国,大展农耕,扩疆僻域,经10代400余年的经营和发展,成为西北最强大的部落方王东迁后,义渠族在这一带建立部落方国,雄踞一方。义渠戎国都城治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秦灭义渠后置义渠县,兼置北地郡,宁县始有地方行政之机构。秦始皇数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经县属子午岭主脊约60公里,使宁县成为辅翼咸阳的军事要地。
汉置泥阳、大要、弋居、彭阳、襄乐、义渠6县(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将军冯异进军义渠县,兼领北地太守事,控制了这一军事要地。汉时,宁县文臣武将层出不穷。丞相公孙贺文武兼备,政绩斐然;公孙敖四次为将,屡立战功;义阳候傅介子智斩楼兰王,打通了丝绸古道;度辽将军梁?#91;南征北战,数败匈奴。魏晋时宁县地属雍州安定郡,文臣、武将、学者辈出。良平傅氏家族史册有名者达50多人,傅玄、傅咸父子著述“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傅玄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北魏先后置华州、班州,邠州、豳州,辖西北地、赵兴、襄乐3郡,领10县。辖区南到陕西永寿、旬邑,北至陕西吴旗。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抚宁戎狄”为名,改豳州为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