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学历证书的终结.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历证书的终结.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11/14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历证书的终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今天,我读了Paul Graham的文章《学历证书的终结》(After Credentials),写一点感想。
以下内容都是思辨性的,我试试看,能不能说清楚。
Paul的困惑
《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韩国的文章,这样写道:
“对于一个有抱负的韩国青年来说,高考不是成就他,就是毁了他。”
家长也表示同意:
“在我们这个社会,人生的70%到80%是由高考决定的。”
这样的说法,令Paul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就在25年前,美国社会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一个贫家子弟要跻身上流社会,毕业于名牌大学是必要条件;陌生的是,这种看法已经在西方社会消失许久了,如今很少有美国人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他就读的学校决定的。
Paul不禁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某些人心目中,学历证书如此重要?
是的,如果你仔细想想,从本质上来看,学历证书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果你在学校里读过书,何必要再发一张证书证明呢?只要你学到了知识,有没有证书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对不对?既然无法改变,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进一步说,为什么学生非要等到拿到证书以后,才离开学校呢?难道不能一学会想学的东西,就离开呢?为什么雇主会想查看学历证书呢?他要找的是帮他赚钱的人,又不是在组建校友会?……
除了拿到它本身以外,学历证书其实没有办法证明其他事情。如果你同意这一点的话,那么确实很奇怪,有人居然把这张纸看得这么重,而且更奇怪的是,真的有人的命运被这张纸改变了。
这是为什么呢?
从古代说起
有一件事情,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古时候没有学历证书,所以这不是天经地义的,没有“读书就非拿证书不可”这回事,它反而是不自然的。你想一想,“诸子百家”读过就读过了,要是你还拿出一张纸给别人看,上面写着“此人读过‘诸子百家’”,这多奇怪啊!
说起来,世界上最早的学历证书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公元587年,隋文帝通过考试,选出全中国最精通古典文学的人。这就是科举制度的起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市一级的院试,你就有本科证书了,算是混入知识分子队伍了;通过省一级的乡试,你就有了硕士证书;通过全国一级的会试,你就有了博士证书;通过皇帝主持的殿试,你就有了院士证书了。从此以后,凭着这张证书,国家就会向你发放俸禄,你就不愁饿肚子了。
那么,隋文帝为什么要发明学历证书呢?
任何一本关于科举制度的书,都会告诉你,这是为了选拔人才。隋文帝希望通过考试,找出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来管理国家。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隋文帝为什么认为考试制度能够找到人才呢?
这就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世袭制”,老子死了,儿子顶替,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的爸爸是太史令,他就这样接班当上了太史令。但是很显然,人的才华不是可以遗传的东西。所以,到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发明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举孝廉”,规定地方官员在每20万人中,选出一个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推荐到朝廷做官。但是,闭着眼睛也能想到,这个制度一定不会选出真正的人才,最终必然演变成用人唯亲。(“举孝廉”的现代版:2006年,中组部要求各地以“八荣八耻”选拔干部。)
所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因为如果不考试,朝廷就无法知道每个人的水平。虽然考试未必能甄选出最能干的人,但是至少比“世袭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