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鹿小楠傅浩
内容摘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在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财务造假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
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因此,识别和防
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为证券市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转轨经济和
新兴资本市场的双重特点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离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的规范市场有相当差距。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更为严
重。因此,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造假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概述,包括财务造假的
含义、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从动机和手
段上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
假的形成的制度因素;第四部分通过实证分析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
预警模型;第五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
理问题。
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概述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
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证券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高层次,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直接融资的场所,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重要渠道,并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做出了贡献。在证券市场上,风险是影响证券价格和构成证券特征的重要因
素,风险定价是证券市场的本质功能,而由于信息是风险识别和评判的基本
因素,所以信息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具有直接作用和决定性的
意义。
然而,由于市场参与者在证券市场信息传输渠道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
对相关经济变量全部信息的掌握程度必然存在差别,即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说明,在信息对称的假设打破后,市场
竞争无法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证券市
场的逆向选择、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道德风险和不公平收入,从而导致证券
市场失灵、效率降低。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各国证券监管当局无不建立强制
性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
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处于重要地位。上
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既包括定期财务报告也包括招股说明书及其他不定期财务
报告。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
息,其能否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对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系统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由上市公司、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机构
这三类参与者构成。其中,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控制了信息来源,在系统中
处于核心地位,对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有首要责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在公布前需要由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会计信息重新认定并出具审计意
36
见。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还要置于其他一系列监管主体的监管之
下:监管机构对财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并且对上市公司
是否遵照这些标准实施监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也需呈交相关监管机构备
案;在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的过程中,会计师事物所的执业资格、执
业情况等也受相关监管主体的监管。因此,监管机构对财务报告的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各类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 1-1 所示。
上市公司
财务报告监管机构
证监会
金融监管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
财政部
证券业协会和股票交易所
注册会计师协会
法院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使用者
图 1-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系统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总和,而且各契约关系人
之间存在利害冲突,由于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部分契约
是以会计数字作为基础,契约关系人(如企业管理层)就有动机和机会进行
舞弊,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现
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些信
息是会计数据时,代理人便有动机操纵会计数据,将信息优势转化为自身利
益。
37
财务造假的含义
根据“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 委员会)的定义,财务造假
就是“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
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