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情分析
主讲人: 张利
考情分析
一、—(共9张试卷)国考真题出题规律和趋势
(1)客观试题(单选、多选题)“各章全面覆盖”。每张考卷各章均有知识点。
(2)主观试题(简答、论述题)“同章不出二题”。卷面七道主观试题必然分布于七章。从9张国考卷分析看,第一章(7次)、第二章(7次)、第三章(4次)第四章(7次)、第五章(6次)、第六章(5次)、第七章(6次)、第八章(6次)、第九章(7次);第十章(7次)
(3)各章分值“趋于均衡”。如果某章中出了主观试题,这一章中的客观试题就会少出,甚至不出;反之,某一章中客观试题出得较多,这一章中主观试题就会少出甚至不出。从考试出题的趋势上看,一般是各章分值约10分左右。
(4)各类题型内容“不重复”。某方面问题,在主观题有,肯定不会再在客观题中出现内容相类似或相关联的问题;反之,亦然。
考情分析
例1:2010年1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卷各章分数比值分布
例2:2010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卷各章分数比值分布
考情分析
例3:2010年7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卷各章分数比值分布
例4:2010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卷各章分数比值分布
考情分析
二、题型和分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题型多年一律,没有变化:
单项选择题:1分×30(道题)=30分
多项选择题:2分×10(道题)=20分
简答题:6分× 5(道题)=30分
论述题:10分×2(道题)=20分
三、重点章
根据近三次考试规律分析,特提示此次复习需重点注意:
第三、六、八、十章
考情分析
四、各章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加粗)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特点)
2、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半殖民地:帝国主义控制;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日益勾结一起。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因素出现但不占主导地位;地主制经济仍存。社会状态衡;中国人民极为困苦不自由)
4、新产生的两个阶级及其特点(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和两面性特点;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和自身特点)
5、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两大任务)
6、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过程、失败原因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封建制度腐败为主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为重要原因。1895年民族开始觉醒)
考情分析
第二章对天国农民战争从酝酿到失败的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天京事变、重振旗鼓、1864年最后失败)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简答或论述题)
3、洋务运动的宗旨、主要内容和结局(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近代教育。结局:甲午战争失败标志其破产)
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失败原因(简答或论述题)
5、戊戌维新运动从酝酿到夭折的过程(1895年公车上书兴起、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简答或论述题)
考情分析
第三章辛亥革命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失败的过程(组建革命组织兴中会、革命政党同盟会、宣传革命的活动、与改良派的辩论、组织的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和评价(简答题)
3、中华民国的性质和措施(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政府颁布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4、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历史局限(论述题)
5、孙中山的继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斗争、护法运动等)
考情分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论述或简答)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论述题)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中国人的影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思想运动特点、早期党的组织建立和活动情况)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论述题)
5、中共二大、三大的内容和意义(二大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革命方向。三大作出国共合作的决定,推动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6、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工农运动的高涨、北伐战争的推进等)
7、国民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简答或论述)
考情分析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国民党统治的性质(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与北洋政府政权性质一样。只是形式有区别而已)
2、邓演达第三党及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