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超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
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原动力。
民族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条件。
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作用的日益增强是全球化的组织基础。
国际规则的逐步增多是经济全球化的法律依据。
(三)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
经济全球化正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向我们迎面走来, 它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就正面影响来说,它可以通过为全球化资本提供生产性投资机会,改善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来促进世界各地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负面影响来说,它可以通过改变竞争条件、改变国家生产专业化和国际经济衔接的前景,使各国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降低工资、福利救济金和对环境的控制,特别是使弱国、小国失去管理自己经济的能力,乃至带来严重的经济灾难。
全球化还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或曰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与频繁,另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生活相关性的空前加强,以至于开始显露出某种被称为‘全球政治’的新现象。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感性的全球化。当代卫星电视等新的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旅游、移民和商务往来的增多,形成了巨大的全球性“文化流”,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
二、国家主权概述
(一)国家主权的内涵
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从内部看,主权意味着一个统治权威对于居住于其领土管辖范围内的构成其政策和法律对象的任何人的最高性,内部主权是一国宪法规定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基本权威关系;从外部看,主权意味着一个统治权威对于其他统治权威的独立性,外部主权是由国际法规定的国家之间的基本权威关系。
国家主权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理解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乃至国家职能的核心与基础。
(二)国家主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法国的自然法学家博丹在其1576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国家的系统著作《论共和国》中,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发展了国家主权学说,如洛克的“议会主权”、卢梭的“人民主权”、格老秀斯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平等权”,以及奥本海的等”。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认了国家主权,以此为起点,国家主权原则开始正式付诸国际关系实践。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权原则只是欧洲列强之间国际关系的适用准则。
一战的爆发和战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主权主要只局限于欧洲国家之间相互认可的现状。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是争取国家主权成为世界性的进步潮流。
二战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广泛付诸实践的重要转折点。二战期间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行为和对世界过高主权的任意践踏,使战后与安全。《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国际法原则宣言》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法文件中都进一步强调了国家主权,联合国《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就确立了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使主权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方面,而拓展到经济领域。
早期各国君主都希望在取得国内统治地位的同时也能排除外国和教会的控制与影响,因此强调“绝对主权”。该理论认为国家权威非但在其领土内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也不存在其他更高的权威或国际法律可以约束其主权行为,即国家主权不受任何限制。
进入20 世纪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国际法的发展广受各国的重视和支持,各国相互签订的国际条约越来越多,相对主权理论逐渐得到了发展。
但是相对主权理论有其固有的缺陷,可能成为一些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以此侵犯别国主权,而又以主权相对性为其行为辩护。
(三)国家主权的辩证分析
国家主权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国家主权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主权的统一
国家主权包括主权与治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