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适应: 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 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 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 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 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 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医疗诊断: 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护理诊断是叙述病人由于病理状态所导致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行为反应,以指导护理。
护理目标: 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护理心理学: 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 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疾病行为: 通常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是通过护士个体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知道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职业道德: 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遵循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伦理: 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它和道德是同义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道德一般指道德现象,而伦理则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伦理化。
护理伦理学: 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实际上就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问。
不伤害原则: 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须的或者是属于适应症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病人自主性: 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健康教育: 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 是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努力改变人群不健康的行为,改进预防性服务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与自然环境。
病人教育: 是指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生活质量: 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健康相关行为: 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病人学习目标: 是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的学习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够实现的目标。学习目标说明的是病人需要学什么和将产生的行为结果是什么。
“第一印象”: 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营养素是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