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采桑子1.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采桑子1.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1/20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采桑子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采桑子·重阳教案
边一
教学目标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吟读,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能力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作品绚丽而壮美的艺术形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
学****作品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运用语言、图片和音乐创设情景,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
2、品读讨论法。在反复的品读讨论中,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意境。
3、比较法。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做横向对比,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说重阳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
    ①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②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③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