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综合指标法:统计综合指标除了描述功能以外,还有分析功能。
1、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应用对比的方法,由两个有关的指标对比而成,用于反映某些相关事物之间的数量联系的程度。又称为统计相对数。
种类:
⑴、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数以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与相应的计划数对比,来表明所研究现象计划完成程度的综合指标。(计划完成百分比)
计划完成情况
相对指标
×100%
=
报告期计划数
报告期实际完成数
—————————
①、计划数为绝对数:直接按公式算。如:工业总产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建设投资额、商品零售额计划完成情况。
实际平均水平
②、计划数为平均数:如:单位产品成本、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
计划平均水平
×100%
————————
=
计划完成情况
相对指标
③、计划数为相对数:各种现象的降低率、增长率的计划完成情况。如产品成本降低率、商品的流通费用降低率、人口增长率等。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数(%)
=
计划完成情况
相对指标
×100%
————————
⑵、结构相对指标:反映统计总体单位总量或标志总量各部分值所占比率状况的综合指标。如:出勤率、积累率、产业构成比例、优质产品率等。
总体全部数值
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某分组数值
=
×100%
————————
甲单位(部门、地区)某类指标数值
⑶、比较相对指标: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差异程度或相对状态。如:企业间经济效益状况分析。
=
比较相对指标
—————————————————
×100%
乙单位(部门、地区)同类指标数值
总体内某一部分数值
=
比例相对指标
⑷、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数量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
——————————
总体内另一部分数值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⑸、强度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数量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粮食产量、人均钢产量等。
=
强度相对指标
————————————————————
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某一现象报告期指标数值
⑹、动态相对指标: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得到的综合指标,也称发展速度。
同一现象基期指标数值
————————————
=
动态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反映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重要标志。
二、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全面统计报表制度
1、收集方法:统计、调查。直接观察法、问卷法、采访法。
主观选择调查
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
普查
重点调查
统计调查
典型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
2、如何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设计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⑴、确定调查对象:就是要明确规定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范围。
⑵、调查单位:是要登记标志的承担者。
⑶、报告单位: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如在采用统计报表制度的情形)。
多数情况下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致,有时不一致。
⑷、调查时间: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以及调查期限。
⑸、调查时限:即整个调查工作的起讫时间。调查工作的时限一般规定为:从调查计划制定(即开始时间),到调查资料的公开发表(即结束时间)为止这段时间。
3、数据整理: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加工,整理汇总,为统计分析提供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综合资料。
统计表结构:形式上: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
内容上:主词: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各组成部分。
宾词:用来说明总体的各种统计指标。
三、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定方法
1、集中趋势的测度方法:均值
⑴、数值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简单
加权
(m代表权数m=xf)
算术平均数受极大值影响较大,调和平均数受极小值影响较大
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①、算术平均数与变量值个数的乘积等于各变量值的总和。
②、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之和等于零。
③、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
④、两个独立的同性质变量代数和的平均数等于各变量平均数的代数和。
⑤、如对各变量值加或减一个任意数A,则平均数也增加或减少该数A。
⑥、如对各变量值乘或除以一个任意数A,则平均数也等于乘或除以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