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民族民间信仰
概述
民族民间信仰是生活在大理的各民族先民在原始社会长期进行谋生活动和思维,并经过历史变迁与洗礼遗留至今的最古老、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宗教。它们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起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宗教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大理的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民间信仰,如白族的本主信仰、彝族的土主信仰等。从崇拜的对象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种形式。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它产生于远古时代。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物都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而加以崇拜。崇拜的主要形式有:神灵崇拜、树木崇拜、动物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原始人相信他们的祖先分别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有动物、植物或其它物种。因而对于本氏族的图腾物种加以特殊的爱护,如彝族的龙虎崇拜。自称“龙虎人”的“腊罗把”认为始祖细奴罗是九隆之后,至今保留着祭龙的习俗,而虎崇拜主要留在人名、地名和民间传说中。自称为“罗罗”的彝族妇女在圆裹背毡子上绣着虎眼睛,小孩子戴虎头帽,服装上有虎图案。白族绕三灵时要挂一串
“虎香包”等。苗族的图腾崇拜为葫芦,认为他们的祖先两兄妹是葫芦变的,因此,苗族崇拜葫芦,他们的葫芦笙不用葫芦做音箱,而是用木头做音箱。白族“绕三灵”时,也在“神树”上悬挂一个葫芦。
祖先崇拜源于鬼魂观念。各民族认为历史上对本民族有功勋的民族始祖人物以及祖先都有灵魂,并保护后人,因而加以崇拜。祖先崇拜在汉族、白族、彝族等各民族中都存在着。主要有氏族祖先崇拜和家庭祖先崇拜两种形式。氏族祖先崇拜,从唐代开始,彝族的先民把南诏13代王都奉为祖先,建起土主庙,内祀13代王,奉为一方的土主。家族祖先崇拜,以一个家庭(家族)为单位进行的祖先崇拜。凡父祖去世了,子孙都给他们立一个牌位,享受后人祭祀。汉族、白族、彝族都保留着家族祖先崇拜,凡父母、亲人死后,子女都要为他们送葬,还要请道士、僧人或毕摩为其念开路经,把死者送上山,垒坟立碑,在祖堂供奉他们的牌位,当年农历七月十四要烧新包,四月五日清明节要上新坟,满三年后举行脱孝仪式等。
民族民间信仰的场所包括白族的本主庙、彝族土主信仰的土主庙以及遍布各山寨的龙王庙、财神庙、山神庙、城隍庙等等。这些庙宇有的规模小,平时活动也少;有的庙宇规模宏大,活动频繁,香火旺盛。
白族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族语称为“武增”,又多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这些称呼有主人和祖先的含义,但并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从白族人意识中所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来看,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之神。白族人民认为本主能护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本主崇拜在白族当中根深蒂固,影响极为深远。除白族支系勒墨人不信仰本主外,其他地方的白族都崇拜本主。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也有几个村子共建一个本主庙的),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
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每逢本主的诞辰日就举行祭祀活动(即过本主节)。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祀。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但是,这些本主不同于一般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有七情六欲,有人情味,富于传奇色彩。村民们不论疾病、生儿育女、升官发财、出门远游等都要祈求本主保佑。因此,本主庙的香火十分兴旺。
祭祀本主时有一套礼仪,伴之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欢快的民间歌舞表演,形成一种独特的“本主文化”。
本主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大理州各县市的白族村寨都有本主节,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过本主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欢乐、包容。
本主信仰这种宗教体系发展到后期,不仅有本主庙这一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产生了一大批起重大意识影响的本主神的传说故事和理论经典。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如《段赤诚》、《杜朝选》、《血山本主》、《白姐》、《独脚义士阿龙》等。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经典如《太上本主龙王祀典法忏》,该经典纪录着本主神的各种至高无上的神号:天神、皇帝、圣帝、景帝、灵帝、大王、将军、大爷、圣母、圣妃、国母、帝母、宫主、公主等;囊括了白族群众朝拜本主神的十二种心愿:“寿连绵、世清闲、兴文教、保丰收、本乐业、身安然、龄增寿、泽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洁、户安康。”这些赋予本主神的神号和朝拜本主神的诸种心愿,是白族群众信仰的感情与体验,是白族群众对本主神特殊的依赖感和敬畏感。
红山本主庙
坐落于大理市双廊镇的北部海湾,祀“赤男灵昭威光景帝”——王乐宽,始建年代无可考。本主庙由门楼戏台、东西厢房、大殿、东配殿组成,濒临洱海,遥眺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