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拾金不昧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拾金不昧的思考.doc

上传人:suijiazhuang1 2018/11/22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拾金不昧的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拾金不昧有偿是体现道德和法统一的制度安排
范瑞仙
[文章摘要] 对《物权法》草案规定的拾金不昧有偿,有人反对,有人赞赏。本文试从有利于提升道德和体现法的价值两方面,对拾金不昧有偿不仅不悖于传统的道德,恰恰是良好的制度安排进行一些思考和判断。
[关键词] 拾金不昧道德法律
尽管市场经济法制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仍然对一些传统美德怀有景仰之情,以致当某些法律规定触及这些传统美德时,就会认认真真的审视。日前,当《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征集意见时,“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第一百一十四条)“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向拾得人支付报酬。”(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引得议论纷起,反对者忧心忡忡,认为该规定有悖拾金不昧之传统美德,会让高尚行为庸俗化,导致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失落,将世风日下;赞成者坦言相向,认为该规定符合现实,既平衡了权利与义务,充分体现了社会的理性以及法制的进步,又把公民由假想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应该说,由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大多数人一直是把拾金不昧当作传统美德而不是法律义务来看待,当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来遵守,但不得不承认,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期待单纯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拾金不昧现象如今并不尽人意,人们对遗失了的东西能否找回来的期望值已经大大降低,究竟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层面还是纳入法律范畴去宣传教育、规范行为,似乎是个难题。破题之法是:如果经过我们的分析推理,能得到拾金不昧有偿既有利于人们行善,体现法律对道德的支持作用,又体现法的公平正义之价值的结论,那么这样的法律规范就是有道德基础的法律规范,是经得起道德审视的法律规范,是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法律规范。
一、拾金不昧有偿是否有利于提升美德。
《现代汉语词典》对拾金不昧的解释是:捡到钱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语意中并不隐含遗失人给付拾得人一定报酬之意。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别人遗失的东西无偿归还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否则不仅归还遗失物的行为不算拾金不昧,而且会遭到贬低性的道德评价,甚至被送到法庭遭受审判的境地。在没有法律或法律尚不完备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规范社会基本行为的。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各种传统概念受到一定冲击的今天,我们在称赞无偿行为合乎美德的同时,是否也应反向思考一下:如果拾得人不要补偿而归还遗失物的无偿行为合乎美德,那么失主不给补偿而受领遗失物的无偿行为是否也合乎美德?道德规范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应当对拾得人与遗失人这对社会关系的双方予以同等对待。而我们的传统道德往往只对社会关系中一方做出片面要求,却忽略在同一情形中对另一方行为的道德要求。遗失物对拾得人可能有很大价值,也可能一文不值,但要寻找失主会花费很大的精力或者额外的成本,拾得人不隐瞒,告诉失主、还给失主时,已经为失主利益作了贡献,已经坚守了拾金不昧的美德。那么,我们的道德就不该对这样的拾得人施加道德压力,对其请求报酬的行为给予道德谴责。再来看看失主一方,当想找回遗失物品时,其愿望完全取决于拾得人拾金不昧的归还行为
。在此情形下,我们可以认定,失主给拾得人补偿比不给补偿更近乎美德,因为它显现了失主对拾得人的道德行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