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扶贫开发倡议书.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扶贫开发倡议书.docx

上传人:feng1964101 2018/11/2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扶贫开发倡议书.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扶贫开发倡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旗XX——XX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旗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新学期到来之时,各位同学用最饱满的求学热情,这才是对恩师最真诚的回馈。西亚斯学子们,大家厉行节俭,用最朴素的话语、最简单的动作,表达出对老师们最真切的情谊。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XX年4月开始,至XX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 160 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 《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按照全市建档立卡数6507户12551人的脱贫任务和人均年收入7000元的标准,到XX年底,全市需完成户、人的脱贫任务,占建档立卡总数的 25%以上。重点脱贫对象为五保人口和部分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其中五保户脱贫1865人。我市将通过扶持就业创业、提高五保供养标准、提高低保标准、实施教育资助、完善医疗保障等举措,确保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如期脱贫。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XX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其中第一产值万元,第二产值万元,第三产值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患难相扶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自治州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州党委、州人民政府致力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后历经三个阶段12年时间,举全州之力推进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 户,总人口 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XX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