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厢记》所演述的崔张爱情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传过程。最早见于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写张生始乱终弃。作者着力宣传男尊女卑和女人是祸水的滥调,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但客观上写莺莺美丽、多情、善良,通过其悲剧暴露社会的冷酷。宋代秦观、毛滂将其改写成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用说唱文学的形式演唱崔张故事,并开始有同情崔莺莺的倾向。出现以戏曲形式表演崔张故事的作品,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宋金期间勾栏瓦舍中通俗文艺演唱崔张故事的不少,南宋有宫本杂剧《莺莺六么》,金院本有《红娘子》、南戏有《张珙西厢记》,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其故事再创作,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讲唱文学巨著,增情节,改造人物,将其写成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赋予了它反封建的主题。《诸宫调》对崔张故事作了根本改造,歌颂其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但作品中的老夫人还没有成为封建家长的典型。她在张生请兵时只答应“继子为亲,并未许婚、赖婚。她发觉了张生和莺莺关系后,并没阻挠他们成亲。也没有逼试,而是张生自告奋勇提出得官后再成亲,张生轻薄迂腐,性格不够统一。莺莺还有功名思想,红娘也只是个次要形象。在结构上拖沓冗长,喧宾夺主,如法聪率众僧战孙飞虎的描写等。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的再创造。王实甫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发展在于:1、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2、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3、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西厢记》规模宏大,有五本二十一折,在元杂剧中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它是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最杰出的(《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反封建主题,它反映了青年一代要争取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大胆地唱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这是它的表层意义。但《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还另有其原因,即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人有爱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限制规定爱欲,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是爱欲的代表,老夫人等则是人类文明的代表。《西厢记》的戏剧效果就来自于这两者的冲突。《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现存版本都是明刻本,在流传中经过后人的修改,但仍保留了王实甫原作的基本面貌。《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