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李白送别诗和山水诗创作的情与景.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李白送别诗和山水诗创作的情与景.doc

上传人:rovend 2018/11/23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李白送别诗和山水诗创作的情与景.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李白送别诗和山水诗创作的情与景

陈sl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皆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离开一地,往往留下告别之作,故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其别诗已为数不少。如王维集中送别诗有70余首,而别作却不到10首。李白的送别诗约13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
李白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他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也是他本人的气势,也只有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 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 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一、景物描写
在高度抒情的诗体中,景物描写占有重要地位,它介绍了环境的同时更烘托了离别的气氛。送别诗的景物描写大多以实景描写为主,实景描写放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作用,放在开端主要用于介绍地理方位,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径川送族弟锌》(节选)也是其中一例:
浸川三百里,若那羞见之.
饰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鸳.
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
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
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
问我何事来,卢毅结幽期.
节选部分是诗歌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径川佳境。径川有三百里之长,上通黔欺,下接长江,会稽若耶溪也不可与之相比。锦石辉映青山,河岸点缀着白色的鹭鸳。水流千转,处处有佳境,游客舟行没有闲时。上有琴高乘鲤之溪,下有阳陵子明之祠,二仙人者,今皆化去,空见明月相对相知。诗人从多方面介绍了径川,从径川的自然景色到径川的人文名胜,读者一览无遗。
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一诗,但这首诗和《径川送族弟锌》代表了李白的两种思维方式:《径川送族弟锌》是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平静心态的反映;《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则是跳跃性地介绍景物,反映了诗人激荡的情感,这也是李白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朝策犁眉城,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徽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毅往复回,段林暇石鸣风雷。
远烟空琴时明灭,白呜历乱长飞雪.
红泥辛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娜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诗人于尧祠送行,尧祠便是这首诗景物描写的对象。诗人采用远景和近景相间描写的手法,让读者的思维徘徊于现实和历史之间。首先,诗人以“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作为尧祠景物描写的开端,诗人由“长杨”、“石门”到“山光水色”,大跳跃地将镜头拉远;诗人又猛然拉回镜头,继续介绍尧祠,从门前的石人、行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