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行政管理论文
记得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的哲学随笔集《比天空更广阔》中有一篇谈西塞罗的,题目叫“政治的荆棘与哲学的冠冕”。何文谈论的是政治与哲学,但却让我们有感于身处的这个行业,让我们借着哲学家的思维去理解律师,去理解她的文化使命和影响。律师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虽可以溯及到上个世纪初,但真正符合本文语境的律师一词,在中国却仅仅出现了二、三十年,甚至只有十年,中国律师文化的微弱声息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律师行业从源头上讲肇始于晚清的西学东渐之风,但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讲,今日之中国律师业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和背景。中国律师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缺乏成长的沃土,期间经历过长达40年的缺位,而自上世纪80年代律师制度恢复时起,就开始了不断地制度、规范建设,这些制度、规范力图将以追求民主法治、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律师文化加以中国式的改造。1980年8月26日通过、198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是新中国关于律师制度的第一部法律,也是“中国特色”的典型代表,在这个《条例》中,律师被制度化为“国家法律工作者”①,律师事务所则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国办事业单位,这种制度设计的开始本质,就是想把律师制度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中,使律师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但是,律师文化终究是西方法制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律师制度产生的第一天起,律师的观念中就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律师在内外力的作用下,终于冲破了“国家法律工作者”的外衣,回归到律师母体文化中,199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把律师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②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律师的发展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而脱离这样的背景去谈论中国律师的文化建设就会产生天然的缺陷。
文化可以锻造一个行业的个性,使她具有生命力和繁衍力,在今日之中国,对今日之中国律师来讲,你就是文化的栽树人。而作为栽树人,你得回答两个问题,你准备好了什么树苗?你要如何种树?
一、什么文化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化是我们需要树立的?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但我以为所有的定义都是徒劳,我们本不应该给文化定义,但不定义不是意味着不去理解它,不去追求它。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还是要回到律师行业的母体中去,从律师产生之日起,这个行业就被赋予了这样一种精神,独立、自由、法律至上。无论是哪个国度,只要是法治社会便拥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律师的文化同样也拥有着某种共通的特质。在我们缺少这种自身文化传统的时候,我们要确定中国律师文化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只能从法治本身对律师的要求中去寻找答案,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法治国度的律师精神中去寻找线索。③正如上文所述,尽管中国有律师的历史可以追溯百年,但当旧的法统被废除的那一刻起,中国律师的文化传统就形成了明显的割裂,但这种割裂却并不妨碍我们从其根源寻找她最朴素的文化涵义。那么我们就应该树立这样的律师文化:
、独立
在西方,律师群体往往是独立于社会集团之外的,但反过来,由于独立,他更容易进入社会的政治核心地带。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议会中,法律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像历史上很多的美国总统都是律师出身。所有这些,背后都有一只强有力的手在推进,这个强有力的手就是自治的法律人组织,这个组织是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④
2、专业
律师是一个专业化要求很高的职业,专业是区别律师与其他人群的重要标志。要指出的是,拥有法律专业并不等于拥有专业精神,律师的专业精神是指一个律师在具体的执业活动中对案件涉及的专业问题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与时俱进的状态。这里的专业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的学识、专业的态度、专业的方法。
3、斗争
公权力的特征注定了它会被滥用,律师不畏强权的斗争是律师使命使然。律师要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去斗争,律师要为律师自身的合法权利去斗争,律师要为法律的权威去斗争,律师要为法律的信仰去斗争。
4、法律至上
律师首先应该对法律负责,因为律师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律最忠实的卫道士。法律至上意识,在律师的职业活动中,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真正彻底的法治精神,用法律至上的信念砥砺自己,用法律至上的言行感染他人。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律师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诉求之所在,法律信仰应为律师文化的最高的价值理念。
二、如何建设
高远的文化理想需要踏实的工作去实现,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如何建设这种文化,使之成为行业发展的助力。
第一、对行业组织而言
就像本文的题目所述,律师文化的建设必将是荆棘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