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究提升教育的行政管理效果方法
1、高校行政管理的对象
后勤人员
后勤人员通常由后勤部门所属的相关企业干部以及工作人员组成,由于从工作性质与特征与其他的管理对象有较大的差别,因此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随着社会化的实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通常实行企业化管理。
教师
教师属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对象,专业素质较高,多数教师在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觉悟较高。因此对于教师的管理应当从尊重教学规律的角度出发,不可使用不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否则将会影响管理的效果。
教辅人员
教学辅助工作人员通常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务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等,由于教辅人员数量有限,构成较为复杂,包括转岗教师、人工以及干部等。
学生
学生是高校内接受教育的对象,且接受过不同教育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等),但学生都有一定的共性,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世界观与价值观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心理不够成熟等。对于学生群体的管理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管理,如此才能够使管理的工作的开展。
行政干部
行政干部在高校内部数量较少,行政干部通常拥有双重身份,面对学生时是管理干部,是教育行政的决策人,同时又需要接受上级领导与部门的管理。上述这些人员构成了不同的管理层析,形成了高校行政管理的连接结构。
2、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递信息的方式较为落后
高校行政管理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接收上级文件,下达任务最后落实任务。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多数情况下还是依靠校园内网页进行宣传公布的,如此便减轻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压力,提升了行政工作的效率。但在日常工作中,多数较为琐碎的事务还是依靠纸质文件或者会议传达的,在高校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校级党政机关与各个学院的沟通,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校内网通知或是下发纸质文件进行沟通,较容易导致各个院校的负责人对于文件内容理解不透彻,出现一个问题多个理解的问题,增加工作负担。此外,上报的数据以及文件的格式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影响行政人员的日常工作。
岗位配置不合理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岗位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一些部门长期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而其他一些部门则是超负荷的工作,长此以往,造成了工作不对等的情况,影响了行政管理
工作的开展,阻碍了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行政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的,目前各大院校对于行政岗位人员的确定主要是按照定编定岗的制度,只考虑到了部门设置与工作的分类,并未考虑到实际工作量的情况,因此就出现了工作不对等的情况。
3、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的方式
健全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提升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