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常见风险,并阐述了实现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的内控对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防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适应依法治的必然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决定指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行动指南。为推动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财政部相继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这些制度政策的贯彻执行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了对内部权力的运行,提高了单位依法理政依法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有效防范舞弊腐败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内控第一条规定:“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指出了制定和实施单位内控规范的目标和意义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钱,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常见风险
(一)单位组织架构不合理,权力制衡机制未有效实施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属于基层单位,某些重要内部职能部门缺失,例如:内控、纪检、内审、绩效等未设置或职能未指定,业务部门间缺乏相互牵制,权力相对集中在部分单位,没有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和定期轮岗,缺乏良好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被搁置,一人说了算,权力制约难以制度化或无法落实。
(二)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
内控制衡性原则要求单位在机构设置、岗位责权、业务流程等形成相互相约、相互监督机制。实践中,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数年后,县级基层单位财会机构不健全、人员短缺流失,经常出现会计、出纳、采购、验收、保管、档案等岗位一人多岗或有岗无人,职责权限不清。一些单位出现会计出纳一人兼的情形,对此单位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也未对会计、出纳岗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一些单位印章票据一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