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28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11/26 文件大小:2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这个提纲只是对笔记的整理,一定要结合课本和校本一起复****br/>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朝: 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内服外服制度;
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1、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影响①积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
2、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齐、鲁、晋等说法与分封制相关;立嫡立长,重视亲情,宗祠家谱等与宗法制相关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

1)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
2、汉朝:中朝(内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4、宋朝:二府三司制
①二府:设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政
②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一省制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6、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设内阁,后来阁臣有了票拟的权力,皇帝批红
7、清朝:
(1)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雍正:军机处(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1、秦代:郡县制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汉代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刺史
宋代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内容:收精兵:设禁军,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削弱藩镇力量,州郡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削弱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 ,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
; 。
: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平原狭小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3、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四)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意义:
1、雅典民主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2、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
局限:
只是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