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洛阳牡丹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⑵认识文言说明性文字的写作特点。
⑶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文言词语的知识。
2、方法与过程
⑴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⑵精读文本主体部分,进而感悟文章中渗透着的深刻理趣、情趣。
⑶品读文章简明流畅的说明性文字,鉴赏文本涉笔成趣、折光现实的独具一格的大家手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悟作者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是何等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
⑵了解作者对待知识性问题是何等严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教学重点:精读文本主体部分,感悟、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
5、教学难点:在总体感受文本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⑴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如:意思无法疏通的地方),可在小组内研讨。如还不能解决,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课上解决。在阅读中,如有所感,可加注旁批。
⑵布置学生准备一份2-3分钟的发言。
    题目:《我眼中的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醉翁亭与欧阳修》
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牡丹的资料。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收集图片、文章(包括诗词等)。
2、课堂活动
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①学生介绍欧阳修及相关材料,并梳理整合。
②用PPT形式展示收集整理的有关牡丹的资料。
⑵逐段诵读课文,质疑段内无法理解之处,由学生做出旁批。
⑶老师和学生一道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整合文章中应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以下这些可作为重点。
实词:备、第、见、齿、名、乖、有常、假、旌、斫、鬻、直
虚词:者、而、其、以、乃
⑷研读、讨论
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这11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① 为什么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
② 洛阳牡丹被誉为牡丹之王是缘于个性,你认为它的个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 “魏紫”、“姚黄”在洛阳牡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特点?
④历代咏赞牡丹的诗很多,何以欧阳修言“未闻有以名著者”?
⑤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
参考答案:
1—3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第4—7段,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紫”、“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第8段,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
9—11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故事不一而足,但全都点到而止——善铺陈者,大约据此演绎出厚厚的一部“牡丹传奇”也不太费事了。
⑸整合研读成果
11个段落彼此有什么联系?
对11段内容作过以上一番揣摩、讨论后,对“什么是洛阳牡丹”大概不会简单地认为“洛阳牡丹就是洛阳那个地方的牡丹花”吧。
诚然,这篇文章说明对象十分明确,但作者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一般的分类说明,而是用被说明事物最为鲜明的特征——即“洛阳牡丹”的特殊性,作为立意之本。作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