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doc

格式:doc   大小:482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doc

上传人:daoqqzhuanyongyou2 2018/11/27 文件大小:4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青岛市崂山区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
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
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二O一一年五月
青岛市崂山区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
(2011) 崂山环监报告第01号
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青岛市崂山区沿海半包围着崂山山脉,北端与即墨市沿海毗邻,西端与青岛市区近海相连。北部分布着王哥庄湾、仰口湾,南部有太清宫湾、流清河湾、沙子口湾和石老人一带浅滩。崂山区沿海海洋环境独特,水质状况良好,饵料生物丰富,既是多种海珍品的栖息地,又是青岛市重要的水产养殖区,目前养殖品种已达二十余种,其中海参、鲍鱼、三疣梭子蟹等养殖品种已成为特色水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实时掌握崂山区沿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2010年4月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对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其结果可为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制定宏观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崂山区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监测区域和站位设置
监测区域为整个崂山区近岸海域。崂山近岸海域共设15个监测站点,其中崂山头以西设置6个站位,崂山头以北设置9个站位。监测区域和站位分布见表1和图1。监测时间为2011年4月27、28日
表1 监测站点地理坐标
站号
1
2
3
4
5
6
7
8
经纬度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站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经纬度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36°´N,
120°´E
图1 监测区域和站位分布
2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文和化学环境
崂山近岸海域监测项目包括水温、盐度、pH、DO、COD、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挥发性酚、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砷)。水温、盐度、pH和DO以美国产YSI 556型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进行现场测定,测定层次为表、底层。其它监测项目,首先在现场采集水样,然后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层次为表、底层。样品分析按《海洋监测规范》(-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
沉积物环境
由于崂山近海海域部分区域底质为沙底,故只在2、3、4、5、6、8、9、10、11、12、13、14、15站位采到沉积物。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砷)、硫化物和有机碳。
生物环境
监测项目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叶绿素a采样层次为表、底层。
叶绿素a:µm的聚脂纤维滤膜过滤水样1000ml,用丙酮萃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采用国际标准号20()的筛绢缝制的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网口直径为37cm,),自海底到水面垂直拖取样品,样品用甲醛溶液固定。
浮游动物:样品的采集采用国际标准号GG36的筛绢缝制的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网口直径为50cm,),自海底到水面垂直拖取样品,样品用5%甲醛溶液浸泡,进行生物量(湿重)测定、种类鉴定和个体计数。
所有样品的处理、分析鉴定和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均按《海洋监测规范》(-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
3 结果与评价
评价方法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标准(适应于水产养殖区),对监测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采用营养指数(E)法,对监测海域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为营养指数,IN为无机氮,IP为无机磷,COD为化学需氧量。
当E≤1时,为贫营养;当E>1时,为富营养;E值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
依据陈清潮等提出的生物多样性阈值评价标准,即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