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局部的幼儿教育,如何把培养人才的启蒙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有机统一起来,顺应素质教育这场深刻革新,逐步实现从思想认识到教育行为的全面转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素质是指人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它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等。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儿时期,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表示,正是在幼儿园,使他学到了人生的基本原则。
而应试教育,是顺应考试的内容而学习。考试分数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规范。在教育内容上,应试教育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这是造成同学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应试教育那一套简单而机械的死记硬背、满堂灌的题海战术,绝不是教育人的好方法。尽管在应试教育中也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分,但总体上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截然不同的。
不久前读到一则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妈妈非常惊讶,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小朋友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伊迪丝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她认识了26个字母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最后法院裁定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
而现在,假如国内哪所幼儿园不教数字、拼音和写字,家长就一定会认为小朋友学不到东西。从上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考虑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训练和知识灌输的过分强调,无疑是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和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过程和教材教法的所有领域。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
基础教育(幼儿园、中、小学)是着眼于单纯协商小朋友升学,还是着眼于小朋友的全面发展,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龚自珍的诗“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的局限性在于把希望寄托于“天公”,而我们把希望寄托于教育。但“不拘一格”则是一起希望的。我们说数学家陈景润是个人才,但不能说雷锋没进过大学就不是人才。人才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即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
我们的教育同样不能只重视少数小朋友的发展,而应当重视每个小朋友的发展。报纸上报道过一个小女孩,听老师讲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它弄成两段后,这两段会各自生成一条完整的蚯蚓。这个女孩于是在自家的窗台上做起试验,结果妈妈看到后,蚯蚓被扔掉,自身也挨了打。这个母亲不会想到,她在打小朋友的同时很可能也打碎了小朋友将来当科学家的理想。
幼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兴趣喜好,往往都是在游戏、玩耍中表示出来的。达尔文六七岁时,总爱玩风干的植物和昆虫,校长曾警告他,假如再玩这些与学习不相干的玩意,就把他从学校里赶走。达尔文的父亲却认为,这是小朋友可贵的兴趣表示,并用心培养。假如不是其父善于发现小朋友的兴趣,也许人类就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因此,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小朋友培养并发展个人兴趣喜好,应是素质教育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