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想教育关注心灵
在教育研究这块领域中,就不同的教育论题发生过成千上万次的辩论,但就“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这个辩题进行的思考无疑是历时最长、历次最丰但却尚无定论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在于对人的整体发展、长远行进的一种成全。而人的整体发展和长远行进提挈起来也可以说是人在自己的对象世界和内在世界中赢得自由。这种自由无关乎纪律、法律,并不是一个必然性的概念,而是一个高格位的、哲学性人文概念。它的本始而终极的意涵是:自己是自己的理由,自己是自己的主宰,功过自承,而不把命运推诿于自己的践履省思之外。有了这样的哲学根基,我就把“怀着初恋的心进行教育工作”、“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对象当作自己的初恋情人”确立为开展工作的一点原则。
在自由的内外两个向度上,人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两个方面的贞取,一是身心的“幸福”,这是关联着人的肉体感官欲望的满足和与之相伴的心灵感受的,它的实现离不开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对孩子们来说,具体到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不外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习之间这三种对象性关系。想要在这三种关系中获得幸福感,和学生自己有很大关系,但绝不能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发生。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渐渐达成这样的外部向度目标呢?如果给予孩子们过多的自由,那正常的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孩子们来学校的基本目标就无法达成。如果过多地压制学生的天性,那又何来
“功过自承”的初始化幸福感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还记得初恋的味道,思索再三,我提取出下面几个词语:甜蜜、苦涩、无措无力。得到恋人认可、疼爱感滋生出的无上甜蜜感;年少时因任性胡闹、意见分歧而生的苦涩、在面临关系破裂时所催生的无措无力感。我的班级就像你爱情之初遇到的男孩子,里面的每一个体就代表着这个男孩子的多个面。无论处于何种状况,面对何种学生,我都必须让自己先喜欢上他们。只有怀着最最纯粹的、毫无目的性的爱恋你才能正常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先使自己获得恋爱的资格。才能期盼班级中的每个个体回报你想要的某些东西。”在这个班级中,每个孩子身上不乏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如果我就因为这些而对孩子心生厌恶,那我的工作就无从开展。对于每个孩子,我都应该学会发现值得我爱的地方,像对待自己的初恋情人一样懂得发现闪光点,懂得发现不足之处,懂得怀着无功利目的去爱,懂得温柔地、在不伤害“恋人”的基础上让他改变。最终获取被爱的资格和权限。
一、唯习惯性付出,方能收获葳蕤春花
一年级上期,我们班的孩子大多数不爱阅读,只要一布置阅读作业,就眼神暗淡,唉声叹气。我想,这和我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思索良久,看看班级里的星星墙,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我在每周的阅读课上给孩子们念一本小说的内容梗概,这其中,当然有故作神秘的地方。孩子们听完之后,往往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提起来了,我马上又告诉孩子,只要你的星星够多,期末我就会送一本你喜欢的书给你。孩子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致,对于得到奖票、星星和书籍的愿望强烈无比。这一年以来,孩子们读过马克吐温的历险名篇、俄国克雷洛夫的著名寓言,我们班的薄希悦甚至拜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吕汶瑶小朋友读过沈复的文言文作品《童趣》,徐若涵小朋友读过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凡此种种。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说这对一年级的孩子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