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淮扬何以一家亲?.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淮扬何以一家亲?.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8/11/28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淮扬何以一家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淮扬何以一家亲?作者:[][] 世人皆曰:淮扬不分家,倒使我想起一首元曲,说的是将两个泥人齐打碎,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扬州与淮安,不啻便是这首情歌中的你与我。淮扬何以一家亲?带着这个问号,我随《扬州日报》沿运河采访,走进了淮安城。行政互含就地理位置言,《尚书·禹贡》说过,扬州贡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淮扬原本比邻;就人类种源言,淮扬先民皆生活于江淮间,史称相同,名东夷,或曰淮夷;国家出现之后,淮扬行政隶属关系互相包含: 先秦时代,扬州宝应部分地区曾归属淮安;至秦,淮安西郊的码头镇,曾是广陵(今扬州)治所;公元前200年,刘濞为吴王,吴国都今扬州,淮安之地属吴;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广陵国,都城扬州,新置临淮郡,辖淮安;西晋太康三年(282),广陵郡治移至淮安至少25年,直到永嘉间才迁回扬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于扬州设淮南东路,领十州,含淮安;南宋嘉定十二年(1291),设淮东制置使,治所楚州,领扬州;元至正十四年(1277)设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先在淮安,后迁扬州;明景泰二年(1451),朝廷在淮安设总漕部院,而淮扬二府同在被巡抚之列;清咸丰十年(1860),增设淮扬镇总兵,归属漕督节制;1914年,民国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衙门,辖淮扬二府十三县,治所淮安,直至1927年撤道。可见,淮与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成长在几近相同的政治法则、社会风貌、经济背景、自然环境、人文****俗的基因中,行进在同一条历史轨道上,二城便等同孪生了。河运互济清人裴景福自淮安下扬州,“扁舟三百里,烟水碧连空”,他走的是水路,这就是古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自邗城至末口(今淮安楚州)开邗沟,这第一锹先从何方开挖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淮扬双手和合,共同孕育了大运河的胚胎。自此,运河对于淮扬二城言,不但同源,而且同利、同患、同责了。同利。走千走万,不如运河两岸。运河是哺育淮扬文明的共同摇篮,无论是隋2700公里的古运河,还是元17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淮扬皆处这条南北向沟通五大水系的运输大动脉中段,若说扬州是长江与运河的枢纽,淮安则成了黄河、淮河、运河的转轴。南通吴越,北达齐鲁,于物流、于客运、于灌溉、于排涝皆为地之咽喉,国之要津,一时间,舟舡泊聚,廛市云集,运河成了淮扬繁荣之根,富庶之本;至明清,淮扬升为与苏杭并称的运河沿岸四大都市。所以乾隆为宝应龙王庙题联“宣节汇诸河,功兼济运;往来资万舸,利在恬波”,横披“灵佑通津”,实在是淮扬因运河而兴的写照。同患。运河是双刃剑,水利与水患只在翻手之间;同享运河之利的同时,淮扬还不得不共同承受运河之患。北宋年间,有“中国忧患”的黄河两次决口夺淮,滞水潴于洼地,横灌高宝诸湖,粗野践踏淮扬二府;南宋绍熙五年(1194),洪涝狂暴,水涌运河,吞噬淮扬,堵塞运道;明万历六年,黄淮决堰,淮扬成锅底洼,同沦泽国,惨境凋敝;清康熙十八年,运河一夜决开五坝,朝来屋顶行船,人畜漂溺无数;乾隆三十九年,黄淮并涨,冲击运河,岸崩水溢,浩瀚訇雷,淮扬高宝四城官兵不得不登城附屋避灾!嘉庆十二年下河巨浸,二十四年田禾尽没;1931年洪涝,淮扬人淹死何止十万!“水夷废城蔓草合,云昏遗庙花共寒”,有清266年间,悬在淮扬树梢的运河泛滥百余次,,淮扬人同灾相怜! 同责。治运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