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摩梭族姑娘.ppt

格式:ppt   大小:5,559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摩梭族姑娘.ppt

上传人:maritime_4 2018/11/29 文件大小:5.4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摩梭族姑娘.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9章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概念体系
1
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2
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
3
旅游环境容量概念体系
旅游环境容量产生的背景
国外研究进展
HISTORY
1980以前
1980—1990
1990—2000
2000之后
-1936年,游憩环境容量概念提出。
-1963年,Lapage首次提出旅游容量概念。
-1964年, Wagar对游憩环境容量进行了系统研究。
-1971年,Lime,Stankey对旅游容量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讨论。
-世界旅游组织在1978—1979年度的一般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容量的名词。
-1992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系统提出VERP理论。
-McIntyre(1993):在没有引起对资源的负面影响、减少游客满意度、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一个给定地区的最大使用水平。
-Mathieson&Wall(1982):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最大值。
-1985年,Stankey等人系统地提出了LAC。
VIM(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
VAMP(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Process)
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TOMN(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Model)
国内研究进展
HISTORY
1980—2000
2000之后
-赵红红1983年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问题;
-刘振礼、金健1985年提出“特定区域内旅游规模”的命题;
-保继刚1987年对颐和园旅游容量做了个案研究;
-崔凤军1995年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杨锐1996年对风景区环境容量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李天元2001年探讨了旅游承载力理论应用途径;
-梁智2002年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数学模型,模拟了构成社会经济承载力的各要素之间达到均衡的过程;
-戴学军等2002年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
-文传浩、杨桂华2002年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冯学钢尝试以旅游管理容量替代传统的旅游容量概念,认为旅游地域系统管理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
-杨锐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
述了LAC理论的9个步骤,并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
衍生技术方法。
1980—2000
2000以后
-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探讨。
-对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的深入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研究。
LAC和VERP的最大进步
Mathieson&Wall和McIntyre的定义对比
容量体系被看作是能形成一系列管理工具。
融合了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控制指标体系。
容量管理的精髓就是监测并将某些特别关键的指标控制在许可范围内。
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由只注重游客体验发展成将游客、目的地居民同等对待。
从单一的旅游物质容量发展到对旅游、经济、心理、环境、社会等多层面进行研究。
资源质量
社会经济
发展
游客体验
概念元素
可接受的改变的极限、管理工具
社区利益


国内代表性定义
保继刚定义(1987)
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和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
楚义芳定义
崔凤军定义
杨锐定义

楚义芳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很多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扩展研究、创新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也成为《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规范”制订的基础。
“国标”定义
内涵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根据属性可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
概念体系
旅游环境容量
基本
容量
非基本容量
旅游心理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的地域社会容量
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与旅游活动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
楚义芳定义(1992)
内涵
将旅游环境容量称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概念体系
旅游环境容量
环境生态承纳量
资源空间承载量
心理承载量(目的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