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第三章 现代重庆经济开发.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 现代重庆经济开发.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8/11/29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 现代重庆经济开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现代重庆经济开发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四川的区域经济中心,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中心
一、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工业中心
(一)抗战前的重庆工业
1、概况:
(1)30年代官商合办的工厂:重庆电厂、重庆炼钢厂、四川水泥厂、重庆自来水公司
(2)1937年重庆万元以上的工厂77家881万元
%、%,%。
2、战前重庆工业的特点
(1)工业有一定基础:在四川、中国大后方最发达,居第二位的西安仅16万占重庆1/15
(2)工业规模小:全国12大城市居倒数二位
(3)轻工业为主:77家工厂,%,%主为军火工业(4)工业水平低:手工工场为主
(二)战时中国工业的管理
1、战时工业的管理体制
1938年调整:国民政府实业部改为经济部,下辖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处分别负责国营、民营工业管理。军政部下辖兵工署、军需署分别负责军事工业、军需用品。
1939年国民政府成立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与经济部协作推进西南的工业建设。抗战后期战时生产局。
重庆市政府-社会局-工商行政科-工业股
其他组织:重庆市商会、中国生产促进会、迁川工厂联合会、西南实业协会
2、战时工业的政策措施
(1)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以空间换时间,进行长期持久抗战
(2)国民政府总动员计划的八条工业计划:完成工业自给自足,不依赖外国;维持制造军用品及日用品的工厂;加强工厂制造和出卖日用品的管理;协助上述工厂自沿海迁入内地;积极制造军用品、日用品工厂的设立;以财力、技术协助上述工厂;防止工人罢工及工厂停工;以军警的力量来保持上述的工厂。
(3)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
关于工矿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发展各地的手工业。
关于战时工业建设的目的:满足战时需要,并进一步将其提高到促进国家工业化的高度。
措施:紧急组织沿海沿江工业内迁,确定以西南、西北为重心(1938年经济部《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迅速将平时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实行经济统制,大力发展国营工业;扶持民营企业;鼓励工业技术进步;组织工业技术人员内迁,大力培训技术人才;其他方面如鼓励华侨投资、发展农村工业等等。
(三)战时重庆工业的开发建设
1、沿海工业内迁
(1)初次内迁以武汉为中心
1935年,资源委员会《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在湘中、鄂南、赣西建设中国新的经济重心。
1937年7月14日,上海大鑫钢铁厂总经理余名钰率先呈请政府协助内迁。
以武汉为中心的首次内迁:1937年8月,上海顺昌铁工厂迁到武汉。1937年8-12月,上海等内迁工厂123家。
(2)再次内迁以重庆为中心
1938年,经济部《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四川、云南、贵州、湘西为主。”
再次内迁四条路线:沿长江入川;循湘水至湘南、桂;常德的沅江入湘西、桂、黔、川;陆路入陕。内迁目的地以四川特别是重庆为主:
1940年经济部统计:
A、民营工厂:448家,四川254、湖南121、陕西27、广西23,其他23家。四川占57%,重庆243家占内迁工厂的54%、%。著名的有大鑫钢铁厂、华成电器厂、天原化工厂、商务印书馆等等。
B、兵工厂:迁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