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吕梁历史人物
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
历史文化系杨亚红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洛阳。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并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与吕梁的渊源
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山西文水人。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
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
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 则天庙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名扬中外,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1996年12月,被公布为
初入宫廷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将武氏召为人宫,始为五品才人,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时年14岁。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提升。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二品昭仪。
高宗立后
永徽六年(655 年),皇后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唐高宗这时已经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值得一提的是,“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势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长生了深渊影响,而这也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
武则天的辉煌
并称“二圣”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建议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有皇地初献,公卿当亚献。但武则天不满,便以孝敬先后为由使自己充当亚献。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改制称帝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万象神宫,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67高龄时,在则天门,宣布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改元天授。并降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王朝,从此“武周”取代了“李唐”。
上承治世,下启开元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在用人上,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是武则天还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在经济上,武则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数永徽三年(652年)为380万户,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在军事上,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于武则天在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导致在一段时间内的对外战争频频失利,随着通知的稳定又逐渐挽回了颓势。此时的大唐,在西北收复安西四镇,结束与吐蕃在西域的反复争夺;在北方与突厥作战,安定河北一带;在东北讨伐新兴的契丹,艰难取胜;在西域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