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把健康还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那么如何在不加班加点的前提下落实省市精神,实现减负增效呢?这就要求学校既要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更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因此,2004年我校提出打造“和谐教育”品牌,打造“高效课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诞生了“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即:“和谐”指在竞争和合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助”指师友在相互启发帮助中提升自身素质;“和谐互助”就是“和而共谐,助而互进”。具体说: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一帮一,兵教兵,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双赢。我校“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实现了从旧“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走向“新双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奠基)的过渡。
我校之所以研究并能很快推广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追本溯源,是“雷锋精神”重新建构了学生的价值观、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发展观,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爱心、责任心、互帮互助精神和意志已经内化为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内在品质,全校已形成互助教育的文化氛围。可以说将雷锋精神渗透到课堂中来挖掘出的教学策略,是我校42年坚持学雷锋文化内涵长期积淀的结果。
个典型引发一场革命。当学校唱响向“高效课堂”要质量的教学主旋律时,在“和谐互助”理念体系引导下,全校掀起了探索“高效课堂”的浪潮。
典型探索。我校首先探索“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是时红霞老师,她在教学中深感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即使鞠躬尽瘁,仍然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于是她大胆尝试让30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来当老师,负责教会30个学习较弱的学生,结果成绩普遍提高,差班也起死回生。她从七年级开始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平平常常,可到了八年级,学生成绩名列级部前两名。一入九年级,学校把一个数学成绩最差的班让她来教,结果中考时,该班数学成绩竟然在24个平行班中,一跃到了第6名,更可贵的是,时老师作业出奇的少,甚至没有书面作业。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现已经形成完整的技巧和配套措施,从师友划分、磕兑责任、强化培训、动态管理;到建立系列规则,制定制度;再到打造师友文化,形成“和谐互助”教育场,最后到师友、课堂、教师和谐互助评价机制,等等,我校把看似简单的教学策略研究完善到今天,用事实证实了江苏高考大县如东县校长们参观学习后的深刻体会:简洁高效,来听一节感到惊奇震撼;易懂易会,来学一天就能娴熟应用。这就是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神奇课堂的巨大魅力。
(一)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课堂上看到的不是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唱独角戏的现象;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引导便引来学生热火朝天的学习,学生同位之间有讲的、有听的、有练的,偶尔还会有串位讨教的现象……正如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组评价的那样:“一半师傅一半学友占据课堂的整个江山,师友同桌和谐互助30分钟,真正实现了生命的狂欢;教师只占15分钟的授课时间,点拨、总结、提升,真正实现了价值的浓缩。”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友们都不会,才由老师讲解。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二)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延长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把课内与课外、老师集体讲解和学生一对一讲解结合在一起,使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融合,实现了点对面与点对点的结合,将老师的针对课堂上的部分学生,用两个眼球关注约70 个人,演变变成了30多师傅的眼球关注另外30多学友,老师的视野大大扩大了,极大的增加了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学生师友教学相长
师友结对,师友共荣共进,对于师傅而言他们想教会学友,必须仔细熟练掌握教材才能给学友讲明白,而他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又是一种熟练的过程。师友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这极大的调动了师友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课堂上最大可能的减少了学习的旁观者,使课堂上没有了死角。
(四)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师友在互助交流中学习、表达、思维、合作、交流能力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助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互助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兴趣、意志等良好品质的培养。我校“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支持,因此在青岛市对学校满意率电话抽查中,对我校教育教学满意率100%,2007年,我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五)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享受教育,从创新开始”。这种教学策略也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在青岛市有一个“二十八中现象”:在外校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