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227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lidaojuna2 2018/11/29 文件大小:2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单元(章)教案
(第__三_单元) 备课人:张丽荣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主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一篇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本单元中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奇故事,也有生活中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中的《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讽刺了哪些心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明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则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而《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本单元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意深远。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一读为本,运用已知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单元重点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单元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
9、寓言两则 2课时
10 、惊弓之鸟 2课时
11、画杨桃 2课时
12、向别人没想到的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授课
年级
三( )
学科
语文
课题
9 寓言两则
任课
教师
课型
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学****合作交流, 展示学****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Ÿ 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 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关键问题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准备
导学案、导学单、与文章有关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
预****新课,熟读课文,完成导学单预****板块
导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
分配
教学
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2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1、组织呼号准备。
2、激趣导入:
板书“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我们学****了哪些寓言?
1、呼号准备。
2、大胆交流。
自主学****生成问题
8


创设直觉思维情境
1、教师范读。
2、学生模仿读。
3、指导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4、要求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强调生字的学****br/>要求小组整理共性问题。
1、学生能够流畅的朗读课文。
2、能明白朗读中的关键。
3、学科长组织学生汇报预****学生及时补充。
4、组内能生成小组问题,并尝试组内解决问题。
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
10


创设问题情境
1、要求继续独立完成“课中合作探究板块任务”。
2、小组内交流学****成果。
3、在小组间巡回指导,整体调控
4、要求小组做好汇报准备。
5、师巡回检查指导,调控整体速度。
1、学科长组织开展探究活动。










15


重展
点示
问解
题决
1、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