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批准人:
年月日
灭火作战常识
讲授准备
、清点人数;
。
题目:灭火作战常识
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志们了解和掌握灭火作战的相关常识,为完成好部队的灭火作战任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内容:一、林火基础知识;
二、战斗原则;
三、战斗行动。
方法:指导阅读、理论讲解、操场练习
时间:4课时
地点:多功能厅
要求:,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
,严禁嬉笑打闹。
教学保障:投影仪、教材、教具。
讲授实施
灭火作战常识是预提指挥士官教材的基础内容。它主要研究林火基础知识、灭火战斗原则和战斗行动课目等内容。
第一节林火基础知识
一、燃烧与森林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快速结合的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森林燃烧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森林中的任何可燃物(有机物)在氧化时能放热和发光的化学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三者构成一个燃烧三角,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或者破坏它们之间的联系,燃烧就会终止。
(一)可燃物
森林中的所有有机物质都是可燃物。如树叶、树枝、球果、树皮、树根、下木、草本植物、苔藓、地衣、森林凋落物、腐殖质、泥炭等。其中,大量细小可燃物,如枯草、枯枝落叶等属于易燃物,其危险性最大,又称引火物。
(二)助燃物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反应,燃烧时不可缺少氧气。按体积计算,一般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若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到l4%~18%,燃烧就会停止。
燃烧过程中若氧气供应充足,可燃物能被烧尽,释放出的热量也较多。燃烧时火焰明亮,但燃烧后所形成的灰分和水蒸气,不能再次燃烧。其反应过程如下:
C+02→C02+
燃烧过程中若氧气供应不充足,可燃物不能被烧尽,释放出的热量也较少。燃烧时火焰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黑烟,但燃烧后的产物一氧化碳和木炭等能够再次进行燃烧。其反应过程如下:
C+1/202→CO+ kcal/kg
(三)一定温度
燃烧除了需要可燃物和氧气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因为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
温度不仅能使氧变为活化氧,而且还能使可燃物变成气态。因为森林可燃物的燃烧大多是在气态下进行的。当外界火源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开始时温度缓慢上升,大量水汽开始蒸发,当可燃性气体开始挥发而冒烟时,这时的温度称为引火点。随后,可燃物升温加快,挥发出大量可燃性气体,达到着火温度,这时的温度称为燃点。燃点也就是可燃物维持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各种可燃物的燃点差异较大。一般干枯杂草的燃点为l50—200℃,木材的燃点为250—300℃。要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则需要有外界火源。一旦可燃物达到燃点以后,就不再需要外界火源,依靠自身释放的热量就能继续燃烧。当森林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升高温度,非明火点燃而是自发产生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现象,此时的温度称为自燃点。
二、森林燃烧三个阶段
森林可燃物从被点燃到熄灭的整个过程,称为森林的燃烧过程。根据燃烧的性质,燃烧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预热阶段、气体燃烧阶段和固体燃烧阶段。
(一)预热阶段
在这一阶段内,可燃物由于受到外界热源作用开始增温,可燃物温度逐渐上升,开始时速度非常缓慢,可燃物体内的水分逐渐蒸发,随着大量水分的蒸发,产生了大量的烟。但这时只有部分可燃性气体挥发,可燃物还不能进行燃烧,可燃物处于收缩而干燥的点燃前状态,该阶段称为预热阶段。
(二)气体燃烧阶段
随着温度继续上升,可燃物被迅速地分解成可燃性气体(如C0、H2、CH4等)和焦油液滴,它们形成可燃性挥发物。这些可燃性挥发物与空气接触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当挥发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极限(即燃点)时,在固体可燃物的上方可形成明亮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热量。可燃物达到燃点以后,可燃性气体便会大量挥发,迅速与氧结合而进行燃烧。此时燃烧呈黄红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空气(氧气)供给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其反应过程,氧气充足则产生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则产生不完全燃烧。
(三)固体燃烧阶段
在气体燃烧阶段末期,会在固体木炭表面上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即由表及里地逐层进行表面粒子燃烧。这一过程一般看不见火焰,此时的燃烧呈辉光燃烧,温度较高,剩余热量缓慢地放出,直到燃烧结束剩下灰分为止。这一阶段有时又称为木炭燃烧阶段。
在森林燃烧过程中,很容易看到这3个阶段。首先看到燃烧区附近的树叶、杂草等预热卷曲干燥,即达到预热阶段;然后这些树叶、杂草出现火焰开始燃烧,即达到气体燃烧阶段;最后看到可燃物的木炭燃烧,即达到固体燃烧阶段。
三、森林燃烧特点
森林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