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普教”中来到“特教”中去——培训心得
上周,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两天半的课程,紧凑而又丰富,令我深受启迪,获益良多。
收到培训通知时有些犹豫,一是近期手头上工作繁多,二是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普校中小学课堂教学开展,不知道所讲内容是否对特教适用。结果证明,我的这些犹豫显然是多余的。
杨再隋老师在演讲中提到,要回归语文的本色,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践活动。他提到现在的语文课堂,现代技术的普及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是,用图片代替语言文字,用音频代替阅读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老师的个人魅力,忽视了老师的情感熏陶。杨老师讲这些事,我稍有疑问。思维惯性让我下意识的把老师的话带入到特校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简直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课堂“神器”。我的问题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王老师主张诗意语文。一堂《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在场的师生几欲落泪。课堂很干净,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在朗读,王老师做的最多的是对应着文中的内容去引导。读,体会思想感情,把自己带入“英子”的角色,再读。王老师语调缓缓,这是我上过最沉重的一堂语文课,胸中似有某种物体压在心头,仿佛我也成了台上的学生,仿佛我也成了“英子”。我忽然明白了杨老师的说的语言魅力,这是图片和音频所无法带来的。再想到我们学校的孩子们,他们似乎从未享受过这样的情感体验。我们呼吁给予特殊孩子该享有的权利,却在潜意识里给孩子们贴上了特殊标签,不敢去轻易尝试,实属不该。忽想起大学时老师在课堂上示范朗读起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夸张的模样引得我们在下面偷偷发笑,现在想想,可笑的该是我们了。
李振村老师的全课程主张令我欣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