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创设问题情境之原则.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创设问题情境之原则.doc

上传人:sftnqws018 2015/9/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创设问题情境之原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创设问题情境之原则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师准备和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着力点,那么创设问题情境需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启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如:在铜与浓***反应教学中,我们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浓***分解时生成什么物质?(2)***分解的哪一种产物能与铜反应?(3)氧化铜能否在***中稳定存在?(4)在铜与***的反应中,***可能起到了哪些作用?对学生做了这些引导后,又引导学生做了铜与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而分析铜与浓***反应的产物,并书写铜与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种问题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展示性原则
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教学内容、教材知识蕴含的思维方法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维活动本身又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发现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比如,在讲“盐类水解”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盐溶液并非都显中性。为帮助学生释疑,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链”:(1)实验中所用的盐其组成中既无H+,又无OH-,为什么溶于水后却呈现一定的酸碱性?(2)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的离子之间有何关系?(3)在上述的各种盐溶液中,存在哪些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离子?它们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通过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了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但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做到精心设计,问题提得不能太浅,也不能提得太深,深浅度最好把握在“跳一跳,摘个桃”的程度,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巩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最近发展区”上升到“未知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获得了成功的快感。
例如,我在讲电解池原理时,先让学生做电解水的实验,同时提出了几个问题:①纯水几乎不导电,为什么溶液中产生电流?②溶液中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③硫酸能导电发生电解,那么其它电解质溶液是否也能导电并发生电解呢?然后指导学生再做电解***化铜溶液的实验。这样下来,学生兴趣高涨,很想知道结果。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考虑的,从初中知识引入,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既降低了学****的难度,又为后面的学****提供了知识储备,效果很不错
。而如果直接提问:电解硫酸铜的产物是什么?学生显然无法回答。
四、层次性原则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先从简单、较基本的做起,然后再去突破难点,完成关键步骤。没有人喜欢在一开始就直接去攻克难关而不经历任何铺垫。因为在从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