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江山多娇赛课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山多娇赛课教案.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11/30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山多娇赛课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王伟
教学目的
①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②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②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③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
“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
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此画巧妙融合2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了解钱松嵒《常熟田》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拓展
借助网络了解张大千艺术经历。
一、教材分析

①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②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

①中国山水画家观察认识自然、表现自然时“以大观小”的独特方式。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层次表现。
② 20世纪50年代以后,山水画有较大的突破,画家继承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到生活中去,开辟新的绘画意境,突破已往的创作模式,形成新时代的山水画风。
③中国画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态转变,除内容、表现手法之外,在形式上也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审美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江山如此多娇》一画在这方面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①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②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③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资料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名质,字朴存,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庐、虹叟等。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黄宾虹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书画及篆刻。1883年游黄山、白岳,写诗作画。他临摹渐江、石涛等古人的作品,有时即景写生。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著作,文章受汪中、洪亮吉影响最深。1886年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得“实处易,虚处难”六字诀。1890年,由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协助父亲制造徽墨谋生。1895年,他致函康有为、梁启超,赞成维新变法。1898年,闻谭嗣同遇害,写挽诗痛悼之。1900年,游黄山、九华山,皆有诗画。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