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论"善"世--"伪"造人生
传说中,初生的狮子是不嗜血的,而后在它第一次偿到鲜血的味道时,便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嗜血的野兽。人类在经历生命的旅途中,就象初生的狮子,在尝到了现实当中的辛甜苦辣之后,便会恢复失道的本性。一直以来,社会文明始终以"善"为道德标准。至于善所表达的是什么?其所指的是一种建立于人类观念中的"牺己行为"。以"理性利他"为原则。"善"作为人的主导思想,是经过人类长期以来的发展继而演化出来的一套行为准则。那么这种"准则"是否便是"道德的体现"呢?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它的答案却是,现实所认定的"善"。充其量也只是"伪善"
论及此处,则必须先明白道所主导的思想。世人皆称老子—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甚至是军事家。对这些尊称个人认为老子的态度大概是毫不在乎的。所谓当局者迷,在社会体系这么个大染缸,老子作为一个真正的"局外人",并不因世俗的习性以至人云亦云使得自己埋没于其中,而是本着一颗"真心实性"处其正道。以老子的观点来看世界,所谓"道"亦即是真理的境界,真理是独一无二的,但却似真非真,亦存亦失。其性质是广泛而不定的,然而万川总归奔大海。除了"失道所为",一切的归属都是道的境界。此处类似于佛家"非有非无"及"静极生妄"的观点。而老子对道的追求,假设一,二,三,是各自不同的"真理",是存在于某种特定时期的,三者都具备了真伪的特性,因此只能看它与什么摆在一起。比如说一跟二比起来,一是伪,二是正。但二与三比起来,二又是伪而三是正。这是不定的,真假好坏存失可以说只是某个时期所显现的取向。所谓"高楼平地起"。因此也可引申出。"理"是有层次性的。以"道"的境界来笼统概括,人之所能恢复的便是把这个"理"的层次一级一级的回复它(或者说舍弃它)。比如:人目前的状况,已经到达"一"的层次,那么比起负一,正一则是真理。但人们并不能向后看,而是向前看。我们到达了一的境界,一的正理性特质也就消失了,二才是我们应该重新开始的。以此类推,直到其理致“无理”时,才是"道"的境界。当达到"无理"的境界,也就接近于佛家所说的"非有,非无"的境界。所谓“无理”所指并不是说没有理,而是指真理已经变成我们心中每个人习以为常的本性,每个人所做所为都是按其真理的属性而行,如果到达如此境界,这个真理的区分也就不存在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自真心而为之。这就是“无理”。在<道经>中老子更是一再的突出的"以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老子"无理"思想中的一部分。至于老子思想的个人修养方面,运用道的立身处世,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也。”以此也就不得不引申出"道为"的另一个原则,以其"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下仁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襄臂而扔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几句话作为<道德经>下篇的开头,在老子的观点看来。一个真正具备道德的人,是自然而然的兼具道德的品性。而不以德之所为而自居的。是以"不德而有德。所谓"不德",不是指没有道德。而是不为"德"的观念而执着。一个真正有德之人,即使其行为是符合于"道"的,他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善"事而去执着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