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文,作为上传下达,与人直接交流沟通的载体,因此,它除了要符合申论的语言要求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准确、规范、简明和得体。
一、准确
准确就是指用词造句准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严谨,让阅卷老师一看就能看懂,不会产生误解。具体的要求:
1. 概念清楚,不会产生歧义,不能模棱两可。在公文撰写中,但凡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或词语都要限制使用,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斟酌;要慎用多义词或“大约”、“也许”、“大致尚可”等这样模棱两可的词语。而我们同学写出来的公文,有时候需要带个翻译在旁边,老师经常会看不懂。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避免。
2. 禁止误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尤其是近义词。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在引用成语、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时必须要透彻词句的含义,严禁望文生义、俗语误用之类的错误。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准确使用词语,要遵守语法规范和基本的语文常识,不能出现病句。病句也是我们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犯的毛病。
3. 把握分寸,褒贬恰当。要掌握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肯否恰当,避免过分贬义或过分褒义等语句的出现。通常,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要以中性词为主,适当增加褒义词,但是贬义词尽量避免。
二、规范
规范是指公文的语言除了要遵守基本的语法规范外,还需要遵守公文的语言自有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统一规定,必须按规撰写。具体的要求:
1. 符合规范的现代汉语的书面语,禁用地方话。有些考生在写文章时,会情不自禁地将地方方言代入到文章中,那么这种情况在公文撰写中必须要避免。
2. 使用规范的文字,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错别字是目前大家经常出现的文字错误。现在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大家动笔写字较少,文字有所生疏,因此经常落笔就有错别字,希望大家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多动笔写字,不要过于依赖电脑或手机。
3. 使用规范的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禁止半文半白、中文中夹杂着不必要的英文单词、生编硬造的词语或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部分考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夹带着英文单词、网络语言或生编硬造的词语,这些都是禁止出现在公文中的。
4.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一点是大家最容易忽视,也是公文必须要遵守的语言规范。我们国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数字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大家在撰写公文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尤其要注意那些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出入的规范。
三、简明
简明是申论语言的要求,也是公文的语言要求。简明包含两点,一是简洁,言简意赅;二是明了,既要简洁,又要清楚。两者缺一不可,既不能字少了,但是看不懂;也不能文意清晰,但是很罗嗦。具体的要求:
1. 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不要兜圈子。撰写公文,不必像文学作品那样,还需要做个铺垫或者设置谜题,引人入胜,我们只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写明公文的主要内容即可。
2. 使用规范化简称。凡不是人人周知或只在特定领域、特定人群中使用的简称,首次出现的时候要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可以用简称。例如“加州”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简称,首次出现就需要用全称,“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另外,使用简称要使用约定俗成的规范用法,例如中纪委、中组部等。
3. 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少用描写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当撰写报告、交代问题时,尽量使用陈述句,将问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