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5
文档名称:

翻译概述17280.ppt

格式:ppt   页数:1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翻译概述17280.ppt

上传人:rjmy2261 2015/9/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翻译概述17280.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
翻译概述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退出
第一章重点
第一章翻译概述
1. 1 翻译的定义
1. 2 翻译史简介
1. 3 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议
1. 4 关于翻译方法的争议
1. 5 对翻译本质的认知
1. 6 译者的作用和要求
1. 7 翻译课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1. 8 翻译课的重要性
第一章综合练****及参考译文
综合练****1
综合练****2
----end
退出
3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译语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源语语言的文本材料的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也就是说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等值地再现出来的一项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
1. 1 翻译的定义(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第一章
翻译概述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4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都离不开语言。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是将一种语言以最近似、最等值的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把语言文字、语言知识、文化修养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这是它的跨语言性。所以说,翻译是一种语言社会实践活动,既有跨文化性,又有交际性; 既是一种艺术,当然也是一门科学。
5
“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Translation is an art.
Translation is a craft.
Translation is a skill.
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
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
Translation municating. ”
中外翻译家给翻译下了种种定义,刘重德教授在他的《文学翻译十讲》中给翻译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
6
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翻译能开发我们的智力、活跃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语言、开阔我们的视野,从别的语言中摄取对我们有益的成份。因为人类的语言,同文化一样,一般都不会自我满足、丰富和发展。只有通过翻译,才能把语言文化、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发展阶段。
7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相互交流。我们的祖先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也同样源远流长,翻译历史相当悠久。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玄奘西赴印度,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以及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化交流活动历史。马祖毅认为,中国翻译在五四运动之前有三次高潮: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后的西学翻译。
1. 2 翻译史简介
(Brief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8
佛经翻译是我国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西汉末,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我国与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佛教通过商人和使节传人中土。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开始翻译佛经,魏晋南北朝佛经的翻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此后逐渐衰落,到北宋仁宗景祐年间,佛经译场停顿,元代以后便是尾声。在这期间出现了很多佛经翻译家,如支娄迦甑、支谦、支亮、法显、义净、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直至玄奘时期,我国佛经翻译事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翻译方法也更趋完善。梁启超评论道:“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饱和。”玄奘直译意译兼顾,确切地表达了佛经的原意,形成一种清新朴质、整严凝重的独特风格。
9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是继佛经翻译后翻译活动的一大转折。明朝后期,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teo i,1552-1601) 等数十名西方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在中国建立教堂布道,同时把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这期间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著作,比如天文学、算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采矿和冶金技术等,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进步是一次重要的推动。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主要指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译介交流。这期间徐光启、风桂芬、徐寿、华蘅芳、马建忠、王韬、李善兰、林纾、徐建寅、严复等一大批翻译家脱颖而出。特别在19世纪后半期,翻译出版了大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学术图书。
10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的重点开始转向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历史的发端时期。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国译坛上的有傅雷、茅盾、林语堂、钱歌川、梁实秋、萧乾、钱钟书、戈宝权、曹靖华、朱生豪、王佐良、季羡林、杨宪益、郭沫若、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等很多著名翻译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