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地理案例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材说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丙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吋(第一•课吋)
学情分析:
(一) 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具有一定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对区域特征和区域问题知之较少。学生容易浞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屮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川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W难。
(二) 学习能力:学生的联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自主探宂能力不强。
(三) 学习动力: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髙。
教学内容分析: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IX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当今 lit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本节《荒摸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丫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结合案例,通过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分析,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通过分析相关事实材料,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 通过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小组探宄、综合分析、合作交流
Li/ , 影响区域发展的| ^汄识和综合治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O这些环境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教学重点:
1、 荒漠化的概念
2、 荒漠化的危害
3、 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 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 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M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