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话语。当下,最流行的教育话语是什么?几乎不假思索,人们就能回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由高层首倡,然后自上而下纷纷响应,如今可谓震天动地的“话语”。正如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动。”之所以响亮地提出它,自然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严重地)不能满人民之意,需要拨乱“反”正。
我国的教育方针阐明,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因此,按“理”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价值取向,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叩问这道“命题”,还是能够咀嚼、品玩、感悟出另一些意味——
一.“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简言之,人民满意什么样的教育?就这个问题,可以做出无数的大文章。此处自然无法“一文以蔽之”,只能例举其中的一些情形,譬如,增加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减轻公众负担;譬如,改善师德状况,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师生(家校)关系……人民的这些要求和愿望都是合理的,教育应该努力去满足他们。但是,也有一些意愿或者违情违理,或者合情(理)悖理(情),或者合情合理却不符合教育的根本规律。这里,我们还是绕不开考试、升学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们本应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是体现素质教育实施水平的权威尺度。但事实上,它们曾经很长时间并且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各种力量扭曲、异化,从而出现了、延续着所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对抗与冲突。有一位理想主义色彩很浓的朋友曾在一次论坛上慷慨陈词:“素质教育一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一定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愿景”,这自然很好;但回到现实,我们差不多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击碎:劳逸结合、体脑并用等应该属于素质教育吧,但如果真正地、切实地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留(还)给他们更多的休息、锻炼、娱乐的时间——须知,这样一来,势必很难在大面积内取得十分优异的中、高考成绩。试问,又有哪几所创造过考试“奇迹”的学校是如此“科学”、一路走来的?——那么,我敢说,人民(主要是家长)是不会满意的。换一个角度看,人民满意的当然最好是“马儿跑得快,马儿少吃草”的低耗高效教育,此路不通,则退而求其次,只要孩子考试获胜,让他们满荷抑或超荷学习甚至“死揪蛮干”,都在所不辞,这样的教育又怎能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是“必然的‘乌托邦’”(杨启亮语),“乌托邦”不惟在教育者心中,也在许多“人民”的心里。而“人民”往往是很现实的,当认识到“乌托邦”很难甚至无法给孩子、家庭乃至区域教育带来高分、高升学率的时候,他们宁可舍弃它,而走向、拥抱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且对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另一面,不可讳言,这一面就是加班加点,就是海题战术,就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这样说,并不表明我对
“人民”的不满或排拒,当路径和目的(这里指阶段性目的或者说目标,而不是学生发展的终极性目的)无法达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境地时,就是心态如我者,(或许)也会弃“路”而去,选择“目的好”,毕竟谁都不能“拎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鲁迅语),毕竟谁都“无法走出他的历史,就像走出他自己的皮肤”(黑格尔语)。就说减负吧,为什么屡“减”不轻,甚至每“减”有加,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人民”虑及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升学前景而大声地“鼓与呼”,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