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因此这篇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因为属于略读课文,而随意处理了之,反之,应该精心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辩证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音乐、美术等酝酿课堂教学气氛,在老师指点下学生自学,在课堂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
幻灯片;《硕鼠》文印资料;舒伯特《鳟鱼》音频资料;《清明上河图》、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诗经》产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中出奇,千姿百态。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我们就来看看梁思成对这一现象的探究。
梁思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同学们猜一下,他会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谈这一审美现象呢?
二、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这一部分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