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2/4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德学****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
一、道德学****发生的前提:道德本能或善端
人类这一物种在作为动物存在和作为人生活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自己文化遗传财富。这些文化遗传财富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我们都具有作为道德基础的本能情感甚至道德直觉。这些本能情感和道德直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本能或善端。道德本能或善端是道德学****的基础性前提,是人拥有德性、成为有道德的人可能性。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提供了动力。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恻隐的研究揭示出恻隐既是道德意识的“最初涌现”,又推动着道德意识的深化和发展,并具有动力作用。西方哲学同样肯定这一点,,“与他人联合一起,与他人相关连的需要,是人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是否满足决定着人的精神健全问题”。这些观点都表明人的这些道德本能对人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在这种需要驱动下,人的道德学****也就获得了足够的动力。
二、接受暗示
个体对道德的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接受暗示来完成的。所谓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库利的这一定义实际上揭示了接受暗示的机理,即人对生活中的影响因素的接受是以机械反射的方式进行的,不涉及主观的选择。接受暗示的一个根本特点在于接受某种影响而不自知,或者说是“受影响于浑然不觉之中”。
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生活中的道德影响无时、无处不在。但有些影响我们接受了,而另外一些影响我们则没有接受;我们接受的影响别人则可能没有接受,我们没有接受的影响而别人则可能接受了。除了有意识的选择这个原因以外,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人在道德上都不是一个空白,社会生活中的人都带有来自自己“生平情境”所生成的德性结构,而这一德性结构就像一个功能完善的“滤网”:与自己本身结构和倾向一致、类似的影响容易吸收,而与自身结构和倾向相差甚远的影响则被挡在外面。我们往往无意间接受了与自己已有道德志趣和倾向一致的暗示和影响。
通过接受暗示进行道德学****多发生在道德影响一致性的情况下。一致性的影响有两种,第一种一致性即上文提到的生活中的道德影响与自己本身固有道德倾向与志趣相一致,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意间就接受了暗示和影响。第二种一致性是指生活中各方面的道德暗示和影响在价值上比较一致。这种一致性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的一致性,二是负面的一致性。正面的一致性即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暗示和影响都是正面的、善的,这时个体容易接受这种暗示和影响。负面的一致性是指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暗示和影响在道德上都是负面的,那么这种影响学生也容易无意间接受。无论是哪种一致性,都是用一致性“封锁”了差别性,使人意识不到替代价值的存在,也就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意识,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影响。
接受暗示既是心理、情感过程,也是行为过程。按照一般的理解,接受暗示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和过程。实际上接受暗示是一个整体性的身心过程,即有情感的参与与激发,也有行为的贯彻落实。之所以接受某种暗示,既与已有的德性结构有关,也与自己的整个性情、当时的情感状态有关,没有意识到的情感体验是接受暗示很重要的内在驱动因素。另外,接受暗示有时也会伴随着情感状态的激发:我们会莫名其妙地兴奋起来。在不自知的状态下接受的暗示并不是只停留在内在的心理深层,也必然以不自知、不自觉的方式在行为中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