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小麦栽培技术.doc

格式:doc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麦栽培技术.doc

上传人:drp539608 2015/9/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麦栽培技术.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就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综合运用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克服或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协调环境条件与小麦生育的关系,保证麦苗齐、匀、全、壮、足,群、个体协调发展,穗、粒、重三因素合理,最终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益的生产目的。小麦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见前),以及合理密植技术、播种技术、管理技术、收获与贮藏技术等环节。
一、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所谓合理密植,是指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产量水平、品种特性,以及所采用的栽培技术等来充分协调麦田的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尽可能地利用光能和地力,既要求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苗数、蘖数和穗数,又要求所有个体能良好地生长发育,从而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饱,实现高产稳产。
(一)合理密植的增产原因
,光合效率高,干物质积累多基本苗数过少,地力和光能无为消耗大(裸地、漏光),净光合生产率低,干物质积累少;基本苗数过多,群体过大,干物质大部分用于茎叶的形态建成,同时后期易倒伏,所以,净光合生产率亦不高,干物质的积累也少。只有做到合理密植,群体结构的发展才能协调合理,叶面积适宜,株间光照条件良好,光能和地力得到充分利用,光合效率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多,产量较高。
,因此,它比无蘖苗为壮。同理,带有分蘖的主茎穗也优于无蘖主茎穗。生产上如过于密植,单株营养面积减少,分蘖少,单株成穗数更少,有些甚至不能形成分蘖穗;如过于稀植,虽然单株营养面积较大,分蘖多,单株成穗数较多,但单位面积上的总穗数不足。在上述这两种情况下,小麦产量均会降低。只有实行合理密植,才可使单株分蘖数增加,成穗率提高,产量增加。
,经济系数较高密度过大,虽然亩穗数多,便个体发育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穗粒数减少,粒重减轻,经济系数下降,产量较低;密度过小,虽然穗粒数和粒重有所增加,但其增加幅度抵销不了由于密度下降所造成的减产幅度,因此,即使经济系数不升不降,产量也不高。只有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才可缓和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协调穗、粒、重三因素,提高经济系数,增加产量。
,茎秆的抗弯力和抗折断力明显下降,,,抗折断力从250克降至133克。而在合理密植条件下(基本苗在30万以内),抗弯力和抗折断力均较强,~~250克。
(二)合理密植的主要内容
,而基本苗数又是成穗数的基础。因此,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密植的关键。由于各地气候、地力、品种、播期和播种方式、栽培条件等各不相同,因此,其适宜的基本苗范围应灵活掌握。
(1)根据地力和生产条件来确定随地力水平由薄向肥、再向高肥发展,小麦的适宜基本苗数也相应由少到多、再到少。在山区、丘陵等旱薄地上,肥水不足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基本苗数过多,麦株发育不良,且有限的肥水大都消耗在营养体的建成上,从而导致结实器官不能很好发育(穗小、粒少、粒轻),产量较低。所以,这些地区的基本苗数宜少。随水肥条件改善(中产水平),适当增加密度,能充分利用光能与地力,达到增苗、增穗、增产的效果。当生产水平发展到土壤以沃、肥水充足的高产阶段时,穗数已达到高限,如再增苗、增穗,就会造成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根系不发达,茎秆柔弱,穗小、粒少、粒轻,产量大大降低。所以,高产田应降低基本苗数。
(2)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期来确定适期或偏早播种的冬性品种,分蘖期长,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分蘖成穗,所以,基本苗数可偏低一些;春性品种营养生长期短,单株分蘖数少,一般以主茎穗为主,所以,基本苗应多一些;半冬性品种的适宜基本苗数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不论任何类型的品种,迟播情况下分蘖数少,成穗率低,应增加基本苗数。
(3)河南省麦田适宜的基本苗范围基本苗数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三定法”,即“以地定产”:根据地力水平和预计施肥量,参照往年产量水平,定出本年度的产量指标;“以产定穗”:按每百公斤产量约需10万穗来计算出所需穗数;“以穗定苗”:根据本年度生产条件,参考往年单株成穗情况,定出所需基本苗数。河南省不同产量水平上的基本苗范围是:产量在150公斤以下时,基本苗数为15~18万;产量250公斤左右,基本苗18~22万;产量350公斤左右,基本苗16~20万;产量在450公斤以上时,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0~15万,多穗型品种8~12万。
,既可保证群体协调发展,又能使单株发育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