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总论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的概念: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
传染的概念: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体到另一个宿主体的感染。
构成感染和传染的三个必备条件/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5种不同的结局——清理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感染(频率/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于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
隐性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
病原体携带状态:可以停留在入侵部或入侵部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症状,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区别:隐性—感染了却没得病,体内没有病毒但有抗体;携带—感染没有症状,体内有病毒并持续存在且可以传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
3)数量:伤寒需要10万菌体;细菌性痢疾仅需10个菌体
4)变异性: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而变异
感染过程中变异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⒈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内部屏障(血-脑,胎盘)
⒉细胞吞噬作用
⒊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各种细胞因子
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细胞免疫(T细胞与抗原再相遇);体液免疫(B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抗体,即免疫球蛋白)
传染病流行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包括四个方面: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传染途径:呼吸道(SARS、结核、白喉),消化道,接触,虫媒(黑热病),血液、体液(乙肝、丙肝),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季节、气温、雨量、洪水、河湖、生活环境等;社会因素:安定、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卫生状况、计划免疫。
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感染后免疫。
传染性:主要区别;传染病:登革热;感染性疾病:伤口感染;非感染性疾病:枯草热
流行性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范围广)
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暴发: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患者
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
复发 relapse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再燃 recrudescence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逐渐加重者。见于伤寒。
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发疹:出疹时间、部位、先后次序有诊断和鉴别意义。12356 水猩麻斑伤。水痘:躯干;麻疹:耳后,面部然后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粘膜疹(科氏斑,Koplik’s spot)
管理传染源:
甲类: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鼠疫,霍乱
乙类:发现后6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SARS
丙类: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
注意!乙类中必须采取甲类的报告、控制措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
第二章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特点:1)分为甲乙丙丁戊型;2)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3)部分出现黄疸;4)甲和戊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5)乙丙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肝炎病毒(嗜肝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分为7个基因型,但只有一个抗原系统(I型)。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得一次就不会再得了。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电镜下有三种形式: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由包膜与核心组合,是完整的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包膜内含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