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饮酒 教学设计3.doc

格式:doc   大小:1,11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饮酒 教学设计3.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8/12/5 文件大小:1.0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饮酒 教学设计3.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教学过程】
课前:自传,猜此人是谁?
一、导入:
陶渊明归隐初期,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207页。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2次。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生2读。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生:……
师读原文,生读翻译。
三、亲近字词、亲近诗歌:
1.(1)师:同学刚才都读得很好,其实这首诗是挺难读的。因为诗中的这个字到底读“jiàn”,理解为看见,还是读“xiàn”,理解为出现,已经争议了1600多年,像孟浩然、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在这个字上有过疑义。今天就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品一品,读出你的见解,你的体会。
自由读几次,说说我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可以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做个动作模拟一下,带着动作朗读一下。动作:有意而见,找寻;无意而见,不期而遇。介入《独坐敬亭山》
心境:悠然;喜悦
(意境:介入《人间词话》:无我——天人合一。我和山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欣赏和被欣赏,从属;平等)(待定)
师小结:其实读“jiàn”还是“xiàn”,古人争议了一千多年也无定论,更何况今天这么短暂的时间,在我们这小小的语文课堂之上呢?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读什么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体会的过程才是最美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那么贴近了文字、贴近了诗歌、贴近了陶渊明,体会了他的悠然之境,更读出了我们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起来读这四句诗。
(2)师:理解有了,体会也有了,但我觉得还不够“悠然”。来看“悠”,yōu第一声,手拿起来比划一下音调(板书),第一声我们称为平声,从这个音调上看应当怎样来读?
生:语气平缓,延长音,心静如水。生读。齐读。
:在这声朗读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这样的心境诗人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读读诗歌的前四句。)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师: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奇怪,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
生:……
P: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解释此话。看看古人对隐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发?
生: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