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书信是如何承载.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信是如何承载.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8/12/5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信是如何承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尺牍传情——不能丢掉的温柔,您千万不要错过!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电子邮件,整体上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渠道,表达方式也越来越言简意赅。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一张邮票八分钱或两毛钱,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极为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厚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但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情义。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怀念过去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拾情怀——能经常提笔写字与阅读,拒绝被当下互联网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朗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见字如面,即使相隔遥远,看到笔迹会不会觉得距离更近一些了呢?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美妙的语句描述尺牍书信,如《古诗十九首》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南朝乐府民歌里:“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唐代杜牧的“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等等。历代的文学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庾信、陶弘景、王维、韩愈、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曾巩、徐渭、袁宏道、袁枚以至于清末的曾国藩等历代先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他们所作的***名作,在彼时大多就是尺牍书信。《报任安书》《遗大夫种书》《与子俨等疏》《曾文正公家书》等尺牍书信名篇,举不胜举。
而在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如王羲之《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等***书法杰作原本皆是尺牍书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徵明、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大家的日常尺牍书信也后世书法史上享誉甚高的经典作品。
不仅如此,作为传统社会中日常最为重要的应用文体,历代基础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关于尺牍书信写作的教育,在此门功课中,举凡格式、称谓、措辞等皆有一套成熟的范式可以学****直到民国时期,尺牍类的文集和教材还很盛行;
到了近代,民国很多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濡以沫,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都能从他们之间的尺牍书信中找到些许痕迹,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被鲁迅谓之《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日记被梁实秋编为《爱眉小札》,所谓鸿雁传书、尺牍传情,应如是也;
亦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诸多信息是依靠尺牍书信这种文体形式流传后世的。


书信或将消亡,文化从未老去
—专家谈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新焕发书信的魅力
《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关于书信,《见字如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这份书札背后的情感?记者就此采访了黑龙江大学教授刘冬颖、山东大学教授程相占。
记者:《见字如面》唤起了我们对书信年代的回忆,我国的书信文化具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