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四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课程标准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习视点
“一边倒”的政策?
?
,为什么?
、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
(1)新中国成立时,以苏联为首的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严重对立。
(2)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
、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社会主义阵营
封锁禁运
一边倒
(1)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①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1950年2月,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代表团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两共处五项原则。
②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1954年中日内瓦会议,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出席万隆会议
①1955年4月,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会议。
②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
印度
印度支那
万隆
求同存异
苏联
联合位的恢复
(1)新中国成立后,要求联合国立即取消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这一正义要求,遭到美国等国家的无理反对。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再也阻挡不住中国登上联合国的舞台。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高高飘扬。
中国国民党政府
中美建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改善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2)过程
①1971年,尼克松总统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问中国。
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
③1979年年初,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
基辛格
(1)背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后,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早日恢复中日邦交。
(2)正常化: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了两作出了积极贡献。
亚洲紧张局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外交活动
?当时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精讲】(1)提出: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意义
①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为什么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万隆会议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
【精讲】(1)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同苏联等17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的目标是推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独立,而这一斗争的对象就是各帝国主义国家。
(3)万隆会议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等帝国主义不愿看到社会主义力量的成长和壮大。
“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是什么?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
【精讲】(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2)促进会议取得了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