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研究文献综述.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b21547 2019/1/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研究文献综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数文献认为,政府的过度保护、金融机构的无限支持、市场供需剧烈变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因素是“僵尸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僵尸企业”长期存在将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加剧、资金链安全出现隐患以及扰乱市场秩序。关于债务处置方式,从企业角度看主要有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等方式;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有债转股、债务批量转让、减免核销不良贷款等方式。在债务处置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兼并主体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破产重整程序运行不规范,未能充分引进社会投资人发掘和提升资产重组价值,名为重整,实际为清算;“僵尸企业”破产退出机制不健全;债务批量转让时资产的估值难以确定;相关不良贷款减免核销规定条件较为严格等。探讨和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债务处置的方法和经验,学者们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分类处理“僵尸企业”债务,继续优化单户转让、贷款减免等政策,适当放宽核销标准,加快企业破产重整和清算,严厉打击逃废债,积极发挥债委会的作用等。
关键词僵尸企业”;债务处置;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10-0001-08
一、“僵尸企业”内涵和界定标准
关于“僵尸企业”内涵和界定标准,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并且分歧也比较大。
内涵
“僵尸企业”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Edward Kane解析日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危机,指的是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银行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国外学者们在界定“僵尸企业”时主要基于两个标准:一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濒于资不抵债或事实上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二是企业尽管财务状况糟糕,但依然能够获得债权人的慷慨信贷。Ridzak认为如果没有银行的继续贷款就会违约的企业就是“僵尸企业”。Hoshi和Kim则认为,“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在正常市场竞争环境下会因低盈利水平而被驱赶出市场,但实际上因为债权人的帮助而依然存在的企业。国外一些学者还认为,在界定“僵尸企业”时,对于“陷入财务危机”这一标准必须有更加清晰的阐述。因为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来源具有多样性①,只有因经营不善、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渺茫而陷入财务危机才是定义“僵尸企业”的必要条件,而将那些具有较强的企业竞争力、能够在中长期内获得稳定而充足的现金流、但短期内遭遇外部不利冲击而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不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除此之外,公司财务困境和经营困境是一对具有紧密联系但又存在显著差异的概念。Chakraborty and Peek认为,必须从财务困境和经济困境两个维度来判定“僵尸企业”,如果一个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但仍然具备经济活力,则不应被认定是“僵尸企业”。
在我国,“僵尸企业”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对“僵尸企业”的看法存在不少差异,各部门、各地方都各执一词②。有学者认为,“僵尸企业”的重点怀疑对象应是那些盈利状况差、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却仍能借新的企业。银行出于自身信用评级的考虑,倾向于包庇这些拖欠贷款的企业,持续对其放贷从而美化财务报表,这类浪费社会资源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僵尸企业”。有学者认为“僵尸企业”的提法不够科学。所谓“僵尸企业”,就是没有任何生产经营活动,仅剩下一个空壳的企业。以资产负债率、亏损多少、贷款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