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东莞基本状况
1、地理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外来暂住人口近1000万。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公路四通八达,市区距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均约一小时车程,距离香港不足100公里,水路、铁路、公路,路路畅通。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位于常平镇的东莞火车站是南方铁路枢纽,广九铁路、广深铁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在这里交汇。
2、经济
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东莞发展模式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东莞经济发展综合概括为5个方面:
东莞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东莞拥有大量的廉价土地,低成本劳动力,尤其拥有临近香港的地利优势,及时抓住了香港,台湾价格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制造业迅速崛起,形成旺盛的产业群。
第二,东莞以发展“三来一补”加工工业发展模式而著称。所有制结构以外资、民营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企业结构以规模为主的这种东莞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被称为东莞模式。
第三,东莞模式中包含着诸多发展方式和体制的创新。“三来一补”作为我国工业化初期的一种典型模式,是东莞人首创。至于“三通一平”、“市镇一体”的方式和体制等,也是东莞在发展思路和体制方面的重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东莞模式,就没有今天发达的东莞。
工业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利用来自内地不同批次的劳动力推进工业化,较大地削弱了东莞工业化的实际水平。
城市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伴随着分散工业化的步伐,走了一条分散、无序、就地、均质发展的路子,因而削弱了城市化的总体水平。
一直到今天,东莞用5年时间,在争论、决然、取舍、阵痛等各种“表情”间,淘洗、淬炼,尝试着华丽蝶变,走上一条富有东莞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以另一种更为骄人的姿态面对世界。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会将在东莞拉开帷幕,而东莞的棋局早已布下。东莞党政领导犹记2008年3月26日汪洋到莞考察作讲话时所说:“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调整!”而2007年5月份,汪洋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调查》系列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东莞集中优势兵力,解决转型问题,实现局部变革,成效显著,以带动全局”。
GDP作为一个精确度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尺度的理性工具,刻量着东莞从岭南渔村到国际制造业城市的一路风雨,荣光无限,也让东莞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制造现实话题和未来命运的绝佳样本。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从2010年到2011年,在各种场合屡次强调,2011年GDP目标定得不高,%,其目的是让东莞上下不要背上GDP包袱,而应更看重经济发展质量,真正贯彻落实转型升级。前有4000亿的雄厚基础,后有破除“GDP崇拜”,从求量到求质的转变,这无疑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东莞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经过5年的沉思绸缪、左冲右突,走到了一个风云激荡、浪淘英雄的火山喷发点。梳理过去5年东莞在转型升级上的落子,既有招大商、调产业、转来料加工、推科技创新等中军突进,也有新莞人积分入户、引进人才、大部制改革、扩权强镇、升级园区、改变村镇利益格局的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