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中国模式”的过去和未来.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模式”的过去和未来.doc

上传人:erterye 2019/1/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模式”的过去和未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模式”的过去和未来
如果中国不能提高其国外技术吸收率和国内创新水平,那么,%的目标,甚至可能低于5% 30年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速度增长,翻了16倍。在此期间,中国人口增长了35%,因此,人均GDP增长了12倍。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40万-60万人脱离了贫困,当然,也要看“贫困”的准确定义是什么。这些家庭,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生活选择。这种变化简直不可思议,如果在1980年时预测2016年的中国经济将会怎样,可能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外国人都不会相信他们将生活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然而,这却变成了现实。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它还会继续增长吗?本文讨论了推动增长的七个因素,不过其中六个将消失或衰减,而且这些变化是基础性的变化。这代表今后10年内,中国经济或将出现大幅下滑,虽然这必将引起各方关注,但不应将其看作是政策的失败。虽然可能有失败的政策,但经济增长下降本身并不意味着失败。
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传统增长着眼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因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扩大)、资本存量的提高,以及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包括所有其他要素)。许多研究都表明,在1978年之后的时期,资本积累在增长中占最大份额,而劳动力增长只占10%-20%,这说明全要素生产力显著提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采用了不太正式但可能更易理解的方式,讨论了7个因素。
第一,经济资源分配原则的重大变化――从自上而下的中央计划(包括政府指导的生产配额和大量的配给供应)转变为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家庭和企业逐渐根据价格做出消费和投资决定,受产品供给影响很大,也受劳动力和资本影响)。国内价格越来越与世界经济市场上的价格挂钩。
第二,由之前的实际隔离变为参与到世界经济之中。鼓励出口,最初是在享有税收和制度优惠的经济特区,后来扩大到更广范围。与日韩相比,中国鼓励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一部分针对经济特区,一部分也针对国内市场,最初通过合资形式,后来通过外商独资的国内企业来投资。鼓励出口和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最开始是为了增加稀少的外汇,也是为了引入国外技术(包括营销和管理)。
第三,中国有大量的海外华侨,他们知晓该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早期可作为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沟通的桥梁,把各种在美欧畅销的商品和服务销售经验带到中国,而且,他们也熟悉各种营销渠道,以及其他成功开展外贸的技术技巧。最初的经济特区投资,大部分都是由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一些海外华人团体进行的。
第四,人口学家所谓的“人口红利”:工作年龄段(15-64岁)的中国大陆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出现大幅增长,从1990年的66%提高到2012年的74%。如果增长的这部分人口能够得到有效雇佣,这将提高GDP总水平和人均GDP。当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为这种巨大“红利”做出了贡献。
第五,劳动力从农业转向生产率更高的行业。对所有最初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来说,这都代表着一种重大发展。除种植和丰收季节外,农业生产率都很低。因此,农民工转向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会提高GDP。在1980年,中国70%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而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降到了30%以下,这表明40%(目前还在继续增长)的劳动力脱离了农业。根据当时的数据估算,仅这一转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