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析技术演进中的电视娱乐节目游戏本性
伴随技术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不断地在演化。从晚会录像、演出现场直播、游戏竞技到真人秀这是一个从松弛走向狂欢走向的过程是一个观众从配角变为主角的过程是一个游戏冲动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技术作为一个内在动力推动节目形态的发展甚至催生出新的节目形态。在考察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一个推测性的结论数字技术的互动性与娱乐节目的游戏性找到了契合点两者的融合将会给电视娱乐节目带来新的可能性使之成为虚拟环境下的沉浸性游戏。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游戏本性电视技术数字技术
在媒介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却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有多少人会停下忙碌的脚步去和亲朋好友交流情感去和左邻右舍一起娱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在加深这更加剧了人追求“快乐”这个终极目的的欲望。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使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替代人际交往的娱乐途径。
电视娱乐节目的游戏本性
电视是一种属于日常生活的媒介它每天时不停地播放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甚至有点喋喋不休的伴侣陪我们度过许多无聊孤寂的时光。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娱乐。虽然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重要类型但是对大众而言娱乐节目才是他们所不可或缺的。因为就电视的技术形态而言娱乐是电视媒介的固有倾向。美国的媒介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电视技术也有自己的倾向。电视是图像、声音和瞬息时刻的完美结合它提供给我们的是感官的愉悦而不是理性的阐释。它不停地将图像、声音、信息塞给我们的眼睛却不要求我们的大脑做出片刻的思考。这就是它和印刷媒介的本质区别。因此尼波兹曼进一步认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叫所以甚至连电视的新闻节目也采用娱乐形式面容姣好态度亲切的播音员节目开始和结束时的美妙音乐、绚丽夺目的广告。也许他的这个断言在中国的电视环境下显得过于激进但是他关于电视倾向于娱乐的见解非常合理。电视技术具有巨大的娱乐潜能娱乐节目的盛行是电视这种娱乐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游戏冲动在电视媒介中的再现。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与游戏有何关系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在于自由而自由是游戏的灵魂。席勒则从感性冲动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理性冲动的矛盾出发提出了游戏冲动。感性冲动要求变化形式冲动要求一体性和恒定性它们分别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强制着我们。游戏冲动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调和在一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同时得到发挥从而使人性得以圆满。因此席勒认为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最广义的美。“在美的关照中心情处在法则和需要之间的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位置所以它既脱开了法则的强迫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在美的关照下人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因此“人同美只应是游戏人只应同美游戏”。
人们在游戏中得到的是愉悦与快乐。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种追求快乐的本能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即原始的自我包含生存所需的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游戏是本我的一个具体体现。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对此归纳道“我们总结游戏的形式特点称之为一种自由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