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瑜伽经》梵文详解版
本文译自网站:/index-yoga-meditation-yoga-
该网站的《瑜伽经》解释是众多翻译版本中比较详尽、较便于理解的一种。因此,我作为修行和翻译的业余爱好者,尝试将经文及注释译出。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便于同修参考。译文并非100%逐句对译,在保证信息量的基础上略有精简(保证90%的内容已经翻译)。修行与英文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之处。英文好的同修可以直接学习原网站内容。
三摩地品/专注(Samadhi Pada)
什么是瑜伽? (-)
【准备好就开始】:真正开始认识自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步。《瑜伽经》的第一个字是atha,意思是“现在”()。该词表明一个人投身“自我认知/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瑜伽最高目标——之时,已经准备好。
【瑜伽的定义】:前四句经文定义了“瑜伽”,而随后的其它经文又扩展了该定义。通过系统的冥想进程,你的注意力逐步转向内在,通过、掌控你所有的存在层面()。最终归于自性(超越所有层面)()。这一行为以及对核心觉知的认识,就是瑜伽。
【移除障碍以后,所剩何物】:在《瑜伽经》中,有一条非常简明的中心线串连整个瑜伽之道。而这条主线,在阅读众多经文及注释时,可能会显得异常复杂。其核心主题是移除、超越障碍、遮蔽或虚假认同。经文的诸多建议均是这一主题的细化或精炼。注意这一简明主线,有助于在瑜伽之道上的系统进步。
一旦障碍暂时移除,自性之光即可透出()。而其它时候,我们陷于虚假认同,无法觉察()。这是为何说人们在梦中,需要觉醒。这一觉醒即瑜伽。
【自我认知与电子芯片】芯片有几部分,对应于人类存在:
1、材料组成——人体组成的基本材质(prakriti),未显化的“原”物质。
2、表现(软件程序和内存)——基本材质的外在显化。包括个体性(individuality)、理智、感觉、地水火风,以及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
3、觉知(电)——纯粹、未沾染的、永恒的觉知(purusha),流经一切行为、言语和思想,像流经芯片的电流。
而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是“电流”,而不是外在虚假的认同。
Now, after having done prior preparation through life and other practice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Yoga begins.
(atha yoga anushasanam)
现在,由生活及其它练习获得前期准备之后,开始瑜伽的学习与练习。
【纪律与学习】:练习瑜伽需要培养一种纪律,并遵循系统的学习方法(anushasanam)。这更多指的是练习的质量(信念),而不是数量。。
【头脑的五种状态】:了解头脑的五种状态,有助于认清自己(当下,或日常)所处的状态。虽然瑜伽冥想的一些部分适于每个人,但也需要留心最合适自己头脑状态的。
(Kshipta/disturbed):混乱、不安、焦虑、恍惚。最不希望有的状态,可能是严重、中度或轻微。它不仅是散乱(Vikshipta),而是附带有更强烈、负面和情绪化特征。
(Mudha/dull):昏沉、迟钝、沉闷、健忘。此状态下没有多少思维过程。是迟钝或昏睡,就像抑郁,虽然这里并非指临床上的抑郁症。是头脑想滑入一种沉重模式,什么也不想干,只想没精打采地窝着。昏沉只比混乱(Kshipta)好一点,那些纷乱平息了。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练习。
(Vikshipta/distracted):散乱是注意力不集中,只偶尔稳定聚焦。是冥想新手在清醒、警觉时常遇的状态。其注意力容易因或迷恋或排斥的事物跑神,然后恢复平静,接着再次跑神。散乱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专注于一些事物,虽然偶尔走神,或被外物引开。散乱是开始瑜伽练习的一种状态。
(Ekagra/one-pointed):专一、聚焦、全神贯注、专注()。一旦达到专一,瑜伽冥想的练习就真正开始了。能够专注的人,其它内外活动都不再使其分心。
(Nirodhah/mastered):高度的主宰、控制、调节、节制()。从字面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实际的冥想练习才能理解这一状态。当译为掌控、控制或抑制,很容易误解为压抑思想或情感。压抑并不健康,亦不是此处的意思。相反,它指的是头脑专一以后,随着冥想的深入,一个逐渐宁静的自然过程。它不是说思想模式不在了,或被压抑,而是说注意力转向内在,或超越内在意识流。在那种深静当中,有一种对头脑过程的掌控。
【后两种状态是希望达到的】:以上五种状态,后两种是深入的瑜伽冥想最需要的。对大部